枯草芽孢杆菌研究概况国内外关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形态观察、分类鉴定、生理机制、功能发掘及防治等方面。
近年来,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渐进到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体现在特定功能基因的寻找并克隆到需要的物种中或者通过诱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菌进行遗传改造等。
2.1国外研究概况1945年Johnson等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
此后,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980年Papavizas G C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防治水稻等作物的多种土传真菌病害。
1992年Hwang等报道,用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防治豌豆的Rhizoctoni根腐病。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已有多种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投放市场。
美国Agraquest公司用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QST 713菌株和QST 2808菌株分别开发出活菌杀菌剂Serenade TM和Souata AS,已在美国登记使用,叶面施用可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的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细菌和真菌病害。
GBO3(商品名为Kodiak)和MBI 600(商品名为Subtilex)分别由美国Gustafson公司和Microbio Ltd公司开发,根部施用或拌种可防治镰刀菌(Fusar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p.)引起的豆类、麦类、棉花和花生根部病害。
2001年Gustafson将解淀粉枯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成混合生防药剂,称为BioYield。
解淀粉枯草芽孢杆菌变种(B.subtilis var.amyloliquefaciens FZB24)作为植物促长剂被Taensa公司商品化生产,商品名Taegro TM。
施用于温室或室内栽培树苗、灌木和装饰植物根部,可防治由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和枯萎病。
俄罗斯全俄植保所开发了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Alifine-B,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Fusarium,Rhizoctonia,Ascohyta,Colletotrichum,Sclerotinia,Botrytis,etc)病害,田间防效高达60%~95%,增产达25%~35%;另一枯草芽孢杆菌产品Gamair由活菌和代谢物组成,主要防治由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Erwinia caratovotasubsp.Caratovola和Pseudomonas corrugata引起的番茄细菌病害。
韩国Bio公司将枯草芽孢杆菌与链霉菌抗生素、植物抗真菌多糖混合制成生物杀菌剂Mildewcide,叶面喷施可防治蔬菜和葡萄霜霉病、白粉病,也可防治花卉、水果和水稻真菌病害。
表1列举了美国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已登记注册并商业化生产应用的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产品。
2.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一些单位也对具有生防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研究,涉及的防治对象有大田作物的叶部病害、土传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不同菌株的抑菌谱、抑菌作用乃至抑菌机理等亦有较大差异。
现已从作物的根际土壤、根表、植株及叶片上分离筛选出多株对不同作物的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他杆菌菌株,并采用人工诱变方法提高了菌株的防病效率,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分离出一些抗菌物质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生防菌剂的温室和大田试验。
国内已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商品制剂有百抗、麦丰宁、纹曲宁、依天得、根腐消等。
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微生物农药“百抗”(1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获得农业部登记注册,已在多个省推广使用,推广面积约4 667hm2,主要防治水稻纹枯病、三七根腐病、烟草黑胫病。
百抗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B908。
大田应用中,百抗对水稻纹枯病防效70%以上。
其抑菌机制为营养竞争、位点占领等。
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麦丰宁是由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3制成的活体生物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田间防效达50%~80%,其防病机制主要表现在产生抑制小麦纹枯病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菌核萌发的抗菌物质。
江苏苏科农化有限公司的纹曲宁是100亿活芽孢/ml枯草芽孢杆菌水剂和2.5%井冈霉素的复混制剂,主要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
根腐消为昆明沃霖生物工程公司登记注册的由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复配的可湿性粉剂,通过灌根处理防治三七根腐病。
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登记并投产的枯草芽孢杆菌BS-208可湿性粉剂抗灰霉、白粉2种病害,为细菌性植物保护剂,是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竞争性抑制剂。
它通过竞争性生长繁殖占据生存空间的方式来阻止植物病原菌的生长,能在植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农作物免受病原菌为害。
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病菌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志谊等经过多年生物防治水稻病害的研究获得了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达50.0%~81.0%的枯草芽孢杆菌B-916菌株,现已在江苏等地得到广泛推广。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发的枯草芽孢杆菌水剂主要防治瓜类及保护地蔬菜枯萎病、立枯病和豆类根腐病,已在黑龙江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表2列举了我国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已登记注册并商业化生产应用的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剂产品。
3作用机制3.1防治植物病害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嗜温、好氧、产芽孢的杆状细菌,其生理特征多样,分布广泛,极易分离培养。
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
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在土壤、植物根际体表等外界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是植物体内常见内生细菌,尤其是在植物的根、茎部。
目前该菌已经在水稻、大豆、棉花、小麦、辣椒、番茄、玉米等农作物上显示出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与病原菌竞争植物周围的营养,分泌抗菌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系统抵御病原菌入侵,从而达到生防的目的。
其主要防治对象为丝状真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Stagonospora curtisii)、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豆类根腐病(Fusariurn graminerarum)(Rhizoctonia spp.)、苹果霉心病(Alternaria alternata)、棉花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等。
3.1.1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竞争作用是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微生物竞争作用主要包括营养竞争和位点竞争。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是指存在于同一微小生物环境中的2种或2种以上微生物之间争夺这一环境内的空间、营养、氧气等现象。
营养竞争只在少数菌株中发现。
研究表明,某些菌株通过产生一种嗜铁素(Siderophores)与环境中的铁离子高度结合,使植物病原菌缺乏铁营养而不能生长繁殖,从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位点竞争指微生物在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及土壤中定殖,大多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以位点竞争占优势。
Bacon分离的玉米内生枯草芽孢杆菌与玉米病原真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有相同的生态位。
枯草芽孢杆菌能在玉米体内迅速定殖和繁殖,可有效降低串珠镰孢菌及其毒素(Myeotoxin)的积累。
Asaka等研究表明,Bacillus subtilis RB14和NB22在土壤中以细胞存活一段时间后(大约14 d)主要以芽孢形式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杜立新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Bacillus subtilis BS-208菌株在番茄叶面分布不均,大多定殖于伤口周围、叶面凹陷处和绒毛根部,且能够在自然土壤和灭菌土中成功定殖,自然土中菌量低于在灭菌土中的菌量。
何红等研究表明,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1和BS-2菌株通过浸种、灌根和涂叶处理,不仅可在辣椒体内定殖,而且可在番茄、茄子、黄瓜等多种非自然宿主植物体内定殖。
3.1.2分泌抗菌物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
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
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
自1945年Johnson等报道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抗菌物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从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菌株中发现了60多种抗生素。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大多为低分子抗菌肽,有环状肽或环状脂肽,也有线状肽,分子量约1000 Da(介于300~3 000 Da),但也有一些为蛋白类拮抗物。
3.1.2.1脂肽类抗生素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脂肽类抗生素(Lipopeptide Antibiotic)根据其结构上的差异分为伊枯草菌素(Iturin)家族、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Fengycin A、B,加上一些结构未知的环肽抗生素如Bacillus subtilis TG-26产生的一种新的抗真菌小肽LP-1。
3.1.2.2伊枯草菌素伊枯草菌素是由枯草杆菌产生的一大类脂肽类化合物,家族成员包括Iturin A、B、C、D、E,芽孢菌素(Bacillomycin)D、F、L以及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等。
它们都是由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个肽环,其中包括一个不变的DTyr2以及一个稳定的手性顺序LDDLLDL,最后连接一个C14-C17的β-氨基脂肪酸(βAA,β-amino Fatty Acides)。
它们对大多数的致病酵母和霉菌具有强烈的抗菌能力。
Cho Soo-Jin等报道,抑制炭疽病害的B.subtilis KS03产生的主要抗菌化合物是分子量为1 042 Da的伊枯草菌素A2。
Nakayana等研究表明,某些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抗菌物质伊枯草素(Iturin) 。
除了枯草芽孢杆菌,已有人从性质与枯草芽孢杆菌比较接近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lquefaciens)中分离到伊枯草菌素。
张桂英等选择对甘蔗黑穗病菌有拈抗作用的5个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拮抗菌株和3个革兰氏阴性拮抗细菌菌株,用PCR技术扩增抗霉菌枯草杆菌素操纵元中mycB基因引。
结果是5个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拈抗菌株均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 kb左右的特异带,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基因组的PCR产物和伊枯草菌素A 合成酶操纵元中的ItuB基因的同源性为97%~98%,说明抗菌作用机制和Iturin 类群脂肽抗生素的产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