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背诵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课程基本理念答: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8、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9、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0、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1、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 口语交际 ) 和 ( 思维发展 ) 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 ( 语感 ) 和( 整体把握 ) 的能力。
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 ( 问题意识 ) 和 ( 进取精神 ) ,关注 ( 个体差异 ) 和不同的 ( 学习需求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教学内容 ) 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3、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4、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5、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 语言文字运用 ) 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16、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为(四个)学段。
17、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 写作 ) (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 ( 口语交际 )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8、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19、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0、第一学段( 1~ 2 年级)认识常用汉字 1600 个左右,其中( 800)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 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
2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22.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3.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4.第三学段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 ) 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6、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7、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28、教师应重视学生(读书)、(写作)、( 口语交际 ) 、( 搜集处理信息 ) 等语文实践 .2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30、概括性的说,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哪些?答:(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具体的建议31、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3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3、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做到天天练。
3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6、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9 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38、(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9、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 应对 ) 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40、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41、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42、课程标准给出的评价建议有哪些?答:(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具体建议。
43、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 教师教学 ) 。
44、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45、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 整体性 ) 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46、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48、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
4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50、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课堂教学资源 )和(课外学习资源)。
51、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虫,孙康映雪;李密牛角挂书;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练习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提升(),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语文课程的()和(),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5()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课程基本理念答:①。
②。
③;④。
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8、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养成良好的(),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9、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和(),逐步形成良好的()和()。
10、语文课程是()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1、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和 ()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和()的能力。
12、()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和()的特点,爱护学生的()、(),鼓励()、(),充分激发他们的 ()和(),关注 ()和不同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确定,()的选择,()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3、语文学习应注重()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的整体发展。
14、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为学生的()奠定基础。
15、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多(),重视 ( 语言文字运用 ) 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16、课程目标()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为()学段。
17、学段目标与内容从()、()、 () (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8、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以及()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19、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的整体提高。
20、第一学段( 1~ 2 年级)认识常用汉字 1600 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万字。
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个左右,其中 ()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21、学习用普通话()、()、()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22.第二学段初步学会()。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课内习作每学年()次左右。
23.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
24.第三学段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次左右。
25、()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和()。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过程中进行。
26、教师应确立适应()和()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7、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和()。
28、教师应重视学生()、()、 ()、 ()等语文实践 .2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和(),注重()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30、概括性的说,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哪些?答:( 1);( 2);(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