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屑、鄙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通读课文。

3.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4.能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心中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激发大家对未来智能生活的展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老师想问问大家,今天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呢?(生自由回答)那么,你们知道有一个叫玛琪的小女孩是怎么上学的吗?请随老师走进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板书课题: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二、自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是怎样上学的?玛琪喜欢上学吗?如果玛琪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她会喜欢上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觉得未来的“机器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先和同桌交流讨论,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情况,同桌分段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三、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2155年5月的一天,故事主人公玛琪和托米发现了一本很早以前的纸质书。

他们了解到他们爷爷的爷爷那时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里上学,老师是真人,大家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起讨论。

而不是像他们在家里上学,老师是机器人,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没有同学,也没有纸质书。

2.文中托米在顶楼上找到一本旧书,为什么称它为“真正的书”?明确:因为这和他们平时接触的书不一样,玛琪所看的书都是电子书,她从爷爷的讲述中得知,只有把故事印在纸上的书,才算是真正的书。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玛琪讨厌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上课面对的永远是机器人老师,没有感情交流;二是机器人老师的程序常常失灵;三是机器人老师没完没了地给她做测试。

4.小说主人公的“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是怎样上学的?明确: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人;他们在学校里上学,同龄的孩子一起上课;同龄孩子都学习相同的课程;他们在学校一起玩耍,又闹又笑,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讨论问题。

5.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明确:让我们明白当下课堂学习是多么有趣,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同学友谊,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玛琪的学校跟我们现在的学校相比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学校?明确: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在专门的地方,而玛琪是在家里上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有真正的老师、同学,玛琪只有机器人老师,没有同学一起学习;我们现在读的是纸质书,玛琪看的则是电子书等。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现在的学校,因为它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

2.针对文中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教育方式的思考。

预设:(1)现在的学校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但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各有不同,教师怎样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呢?(2)“机器学校”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足不出户即可接受针对个体进行的一对一教育,但如何避免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孤独心理呢?3.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4.通过这篇科幻小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小说中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也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她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小说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5.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写法。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有趣。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巧妙而严谨,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五、延伸拓展,推荐阅读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讲过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

”从古至今,许多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奔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探索着,而科学技术也正以它无穷的魅力日益照进我们的生活,未来会怎样?如何让未来更美好?无数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寻求答案。

课后,希望大家可以阅读更多的科幻小说。

推荐阅读。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等,选择其中一本仔细阅读,写读书笔记。

[教学板书]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爷爷上学真人老师有同学纸质课本共同教室玛琪上学机器人老师自己学习电子书在家里[教学反思]这是一篇颇耐人寻味的科幻小说,它站在未来的角度,通过将一百多年后的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进行对比,来审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弊端。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来解读全文,从而正确看待我们的学习生活、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一篇科幻小说。

主要讲述了在未来世界生活学习的小女孩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满,因为一本几百年前的纸质的书,对百年前的学校产生憧憬,反映了人类教育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

这篇课文无疑是围绕着主题记叙的事件,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同时这是一篇科幻文,有助于学生明白科幻文的含义和类型,对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编写科幻故事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重点把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的构思特点,体会科幻文的妙处。

3.以文本为依据,思考课文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构思特殊,体会科幻文的妙处。

难点:以文本为依据,思考课文内涵。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快速默读本课阅读要求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能力,因此我采用抛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根据问题找出相关信息。

2.发现点拨教学法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小说,故事简单,文句平易,学生在读时就能迅速知道大意。

因此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对比不同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还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他们写科幻小说做准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科幻小说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通读课文,用多种方式弄清课文中不理解或不认识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及科幻小说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快速默读课文,用多种方式弄清课文中不理解或不认识的生字词,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阅读要求,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找出文中对老式学校和未来学校的描述,思考它们的区别。

3.搜集关于作者和科幻小说的相关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完成:一、情境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自由发言,衣食住行、教育等)未来我们的科技会越来越强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今天要学的并不是关于未来的猜想,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二、初读课文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明确课文建设的背景。

2.学生快速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交流解决。

3.指名读,相机正音。

思考课件展示问题。

课文为什么用与2155年很不匹配的过时纸质书作为开头的“情节道具”?玛琪和托米通过纸质书对过去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玛琪的学校与我们现在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1.默读课文,进入情境。

把人们熟悉的纸质书写得奇特陌生,刻意表现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

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迅速切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奠定了全文的结构基础。

2.孩子们对过去学校的了解: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3.未来的学习与现在学校,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现在老师是真人,未来是机器人。

4.为什么玛琪不喜欢她的学校(厌恶过度学习、无休止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5.一起谈谈感悟,分析写作手法。

(插叙、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符合人物年龄性格,展现人物的不同个性(既急于对自己的见闻做出判断,又充满了疑惑和未知),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对话暗示出作者的一些思考。

6.感悟:科技的发展是永恒的,无论教育的形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一些共性是不会改变的,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始终会存在一些弊病。

我们应该用更加理性、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课文小结课文写了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反映了人类教育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

五、板书设计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真正的书厌恶学习生活心生向往了解老式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