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6、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层,厚度约500km,表面温度6000K,以辐射方式传播能量。

(太阳黑子是光球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黑色斑点,是光球表面剧烈漩涡状气流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11年为活动周期)色球:几乎完全透明,温度比光球高的多,日全食时可见,时常发生耀斑、谱斑和日珥当剧烈活动。

日冕:太阳最外层大气层。

(日冕某些部位会有暗区存在,称为冕洞,是强大太阳风的风源。

太阳风是从日冕抛向星际空间的高速高能带电粒子流。

)7、八大行星:位于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呢绕太阳公转,即行星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太阳自传方向与行星公转方向形同,金星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反。

8、地球的大小和形态:质量5.976×10^24,平均密度5.52g/cm3。

地球不是几何学上的回转椭球体,它的形状不规则,经线和纬线都不是严格的正圆,南北两个半球不对称,几何中心也不在赤道面上。

9、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四个圈层:地壳、地幔、地外核和地内核。

10、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1)人类是地球环境系统演化的产物:在人类发展早期,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古人类的聚落位置、生产生活方式、食物的种类和来源、所使用的工具等,都直接来自于区域环境。

(2)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地球环境,这种改造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前者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后者指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

(3)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质量3个方面。

自然资源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来源,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具有生产性和时空性、动态性、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自然灾害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热变异过程和事件。

环境质量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先决条件;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区域环境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11、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C=5(F-32)/9或F=32+9C/512、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或固态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需经融化)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13、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征:(1)对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对流层中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其强度随纬度、季节及天气特征的变化而不同;(3)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对流层与地面相互作用强烈,所以地面物质及性状的差异也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气压、风度等具有空间不均匀性。

14、大气运动的驱动力:(1)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的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2)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角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

(南左北右)(3)惯性离心力: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会受到惯性离心力影响,其方向与空气方向垂直,并自曲线中心指向曲线外缘,大小与空气运动线速度平方成正比,于曲率半径成反比。

(4)摩擦力:处于运动状态的气层与地面、其他气层之间都会有相互摩擦作用,对气流运动产生的阻力。

15、局地环流:(1)水陆风:由于水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沿大湖区域,其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2)山谷风:在山地区域或山麓地区,日出以后山坡受热,空气快速增温,山谷同一高度空气增温不明显,故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夜间热力环流与白天相反。

(3)焚风:气流运动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在抬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按干绝热递率增温,以致被风坡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

(4)龙卷:空气中产生垂直于地面并伴有极大风速的涡旋。

16、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1)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大气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被称作温室气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化石燃料燃烧,使CO2含量增多,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深林砍伐、绿地减少)致使CO2的汇机制过程减弱,CO2浓度大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

(2)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其他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称为大气污染。

天然污染源有: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沼泽地区、海洋飞沫。

人为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源(点)、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农业污染源(面)。

(3)臭氧层耗损: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平流层中排放大量水汽、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以及大量含CFCs的人工有机化合物,加速了O3的耗损过程。

(4)城市小气候:城市小气候是大气圈局部经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气候。

人类影响大气圈的方式:改变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改变区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城市气候热状况。

城市小气候具有“五岛效应”,热岛、浑浊岛、干湿岛、静风岛、劣质岛。

17、水圈概念:指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被深层岩石所封存的液态水以外,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大气水分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环绕地球表层的不连续的圈层。

是地球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生命体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质之一。

18、水圈的特点:(1)在地球环境系统中水能进行相态转化和运动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

(2)水是一种可重新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3)水是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

(4)水的变化及其运动是地表外营力中的主要因素,对地球环境系统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5)水是生物圈中形成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19、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驱动力:水圈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期中海洋、大气水、陆地水都在时刻不停的运动,进行相变和大规模的交换,这种过程称水分循环。

水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外因),地表水分循环的本质是水分能够在常态的地球环境中进行相态转化(内因)。

20、流域的概念:指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21、潮汐:(1)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24h 50min),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次相邻高潮和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几乎相等。

(2)全日潮:在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3)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

(4)不正规全日潮:在半个月内,较多天数为不正规半日潮,但有时一天也发生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全日潮现象,但全日潮不超过7天。

22、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大气和大洋之间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大气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获得能量而产生运动,而大气运动又驱动着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

(1)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度海面低压区即阿留申低压区和冰岛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高中纬度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被西风漂流代替;(4)在南极大陆外围形成了绕极环流;(5)印度洋则因季风作用而形成的季风环流区。

23、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1)对地表水循环的大气条件影响:气候变暖,大气环流被扰乱,影响着下垫面的热量运输和水分循环。

(2)对地表水量进行人为再分配:人类自诞生以来,便在一直不断的改变着河流生态系统,诸如水利、农业、城市发展、矿产开发、畜牧、旅游、林业生产等,对河流生态系统从结构到功能都不同程度产生了影响。

(3)对水体的人为污染:水体是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海洋及地下水的总称。

从自然角度讲,水体是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当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区域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排放速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利用效率,危害人类健康,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超采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种自然储备形式,一旦超量开采必将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并易引起地面沉降和塌陷。

(5)人类活动引起的湿地退化: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人为过度的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导致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不合理的利用湿地水资源,使下游地区湿地因缺乏淡水补给而退化;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给湿地的水体带来严重污染;由于大江、大河上游森林大面积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