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前置学习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领会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的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现存诗3000多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自主学习
一、初读古诗,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叱.牛( )宫使驱将.( )系.( ) 2、解释词语:
薪:辗:骑:敕:叱:直: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做好记号。
2.简要概括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合作探究
本诗塑造了一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小组合作,试从各个角度分析归纳)
运用活学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⑴刈(yì):割。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⒅岁晏(yàn):年底。
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的异同点(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卖炭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领会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悟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悬疑“启读”
1. 诗句导入
2.简介作者
二、自主释疑“导读”
1.自读:读课文,读注释
2.译读,互讲课文,简述诗意
3.指名读,师指导
三、品析形象“细读”
本诗塑造了一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小组合作,试从各个角度分析归纳)
1.抓住“诗眼”(可怜)感悟形象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理,动作
③抓对比描写: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烧炭——运炭——失炭(被抢)(肖像、心理、动作)可怜
对比
使者:抢炭(肖像、动作)盛气凌人蛮横无理巧取豪夺
四、深化情感“美读”
五、课外延伸“比读”
读课外古诗白居易的《观刈麦》,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的异同点(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六、课堂小结“背读”
1.背诵全文
2.作业布置:展开合理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