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2015-2018年)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泗县县委泗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xx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辖12个行政村(社区),现有贫困人口6270人,贫困村6个。
2014年,全镇财政收入484.8万元元,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5150万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2万元,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5元,增长11.8%。
镇党委、镇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危房改造、雨露计划等项目,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2—2014年,丁湖镇贫困人口由1.01万人减少到6270人,3年累计脱贫3830人,年均脱贫1276人。
其中,2014年脱贫1048人,脱贫率16.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系统规划为引领,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坚持内生为主与外力为辅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整体提升与分类扶持相结合,扶贫攻坚与镇域发展相结合;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激发“三大”活力,着力加强“四基”建设,全面推进“1334”扶贫攻坚行动;不断提升扶贫绩效,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提升镇域经济实力;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面发展,扶贫对象同步实现小康,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内生为主与外力为辅相结合原则。
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镇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原则。
既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又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3.坚持整体提升与分类扶持相结合原则。
进一步把扶贫攻坚与扶贫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得力,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
4.坚持扶贫攻坚与镇域发展相结合原则。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以“提前两年脱贫”为总体目标,突出贫困户增收、贫困村集体经济增强和贫困村面貌改善,实现“两增加、两改善、两提升、两增强”。
两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2015年度,减少贫困人口1000人以上;2016年度,减少贫困人口1200人以上,3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度,减少贫困人口1500人以上,2个贫困村出列;到2018年,实现6270贫困人口整体脱贫,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20%的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
两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2018年在全面实现农村网化工程的基础上,村级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
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贫困农户无住房、住房不安全等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
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
标准化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不断加快,大病保险享受对象的补偿待遇不断提高,卫生院有全科医生。
两提升:贫困人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以“文明户”评比、“泗州好人”评比、劳动技能培训等为载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弘扬正能量,引领新发展。
两增强: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到2018年全镇财政收入1000万元,年均增长2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粮经比达到7:3;土地流转率达到40%,三次产业由32.9:40.1:27调整为27.2:42.6:30.2。
三、重点工作按照“1334”扶贫攻坚行动部署,聚焦6270贫困人口和6个贫困村,以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加快实施就业工程、创业工程,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把贫困人口带起来、扶起来,同步实施兜底工程,增加基本保障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把贫困人口兜起来。
(一)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抓住全县打造南北两条产业扶贫示范带契机,确定脱贫主导产业,因户施策增加贫困户收入。
一是特色种植扶贫。
在椿韩、苗尤、石丁村发展脱毒山芋2万亩,带动300多贫困户1000多贫困人口脱贫;在吴圩、椿韩村发展4火龙果、薰衣草、猕猴桃以及2000亩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带动150户贫困户600贫困人口脱贫。
在宿灵泗快速通道发展林下种植油用牡丹10000亩,带动50贫困户发展。
二是现代养殖扶贫。
依托强英鸭业扶持贫困户新建肉鸭养殖棚50个,带动50多户贫困人口就业;依托庆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水面,辐射带动樊集村、向阳村、索滩村100多户贫困人口就业。
依托永辉养殖有限公司、淮猪保种和开发利用项目,发展生猪养殖,带动200多户贫困人口就业。
三是光伏产业扶贫。
在索滩等6个贫困村建6座60千瓦村级集中光伏电站,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6万元,带动1000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元。
四是电商扶贫。
积极搭建电商平台,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开办网店自主创业。
五是生态旅游业扶贫。
通过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合资、集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在樊集村、向阳村、索滩村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沱河湿地休闲旅游文化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道路通畅工程。
把实施贫困村通畅工程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问题。
2015-2018年,投入2000万元,完成道路升级改造工程50公里,覆盖6个贫困村,实现6个贫困村通水泥路。
二是安全饮水工程。
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等指标,规划和统一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到户工程,维修或新建安全饮水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5-2018年,解决安全饮水贫困人口6270人,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其中,2015年,投入1000万元新建水厂1处。
三是电力保障工程。
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力度,2015-2018年,投入7000万元新建110千伏丁湖输变电工程,到2018年全部完成贫困村电力设施升级改造任务。
四是危房改造工程。
对全镇6个贫困村危房贫困户实施住房新建改善工程,解决贫困农户无住房和住房不安全等问题。
五是农田水利工程。
加快贫困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
2015-2018年,投入3000万元在6个贫困村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新打机井400眼、修建桥涵路闸150处、清淤疏浚沟35条。
六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
在6个贫困村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每年新增耕地300亩左右。
其中,2015年投入4000万元在丁湖镇樊集村、文湖村、大桥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旧村拆迁复垦,新增耕地250-300亩。
(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村学校建设。
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学前教育基础工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和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2018年,实现镇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快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一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辅用房、食堂、厕所、运动场等硬件设施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装备得到加强。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完善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及周转宿舍建设,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镇卫生院有全科医生,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2015年,新农合参合农民每人每年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益性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让城乡人民群众均等享受到现代文化服务。
2015-2018年,实现所有建制村有“五个一”(一个藏书不低于1000册的图书室、一套能满足村民基本文化娱乐需求的乐器、一个配备健身器材的小型室外活动场所、一名文化专干、一支文艺队伍)标准文化活动室,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村民文化需求。
(四)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采取“职教中心+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方式,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2015-2018年,累计举办各类实用培训500人次,其中2015年培训200人次。
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农村特困家庭职业教育学费,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政策外,另给予“雨露计划”补助。
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和基层公益性服务岗位人员,扎根农村成为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
(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实施“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注重选拔农村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进村“两委”班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选优配强“领头雁”;按照“一村一策、综合施策”要求,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坚持选派干部与贫困村自身班子建设相结合,指导和带动贫困村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镇干部中开展星级评定工作,评定结果做到“四结合”(与促进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绩效报酬相结合,与评先评优相结合,与整顿提高相结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力的,其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不得评为四星级及以上等次;五星级村(社区)干部及连续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及以上的村(社区)干部,优先推荐为评优评先表彰对象,优先作为县以上“两代表一委员”的推荐人选,优先作为镇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