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它是否就是社会形态按一定序列演进的规律呢?这是近年来讨论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链接文本素材库:《<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的著名文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出版而作。
完稿于1859年1月,载于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马克思在《序言》中简短地叙述了自己从1842年主编《莱茵报》到50年代末的思想进程。
其中特别强调,在《莱茵报》时期有关物质利益问题的多次辩论和论战,是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强调批判G.W.F.黑格尔的法哲学,解决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促使他解剖市民社会,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并通过经济学的研究,逐步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序言》中还总结了多年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最精确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马克思还区分了几种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演变,强调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它自身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序言》不仅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而且对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简称《序言》),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性表述。
其中说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
这一大段表述包含着前后两层意思。
前一层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后一层意思是讲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怎样理解这两层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呢?或者说,怎样从这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从学术界近年来的讨论看,主要有两种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前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只是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所作的大体上的归纳,并非普遍规律本身,因为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没有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就足以证明那个顺序不可能是普遍规律。
另一种见解认为,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都是表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虽然有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但从总体上看,总的演进轨道并没有脱离那个顺序。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为了理解马克思的原意,需要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规律的其他论述联系起来理解,特别是需要与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联系起来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链接文本素材库:《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
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恩格斯表示赞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10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全书包括两卷,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上发表了第2卷第4章,批判格律恩。
恩格斯逝世后,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库中。
由于F.梅林的坚持,本书的个别章节曾公诸于世,直到1932年才由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了本书的德文全文。
该著作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指出,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是,对于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意识形态来说,却构成决定它们性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
著作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公式:“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正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的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著作还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中指出: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总要创造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也就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124页。
)这里论述的,显然正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而且基本含义与《序言》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他们根据自己当时掌握的历史知识,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式的更迭顺序归纳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Stamm〗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0页。
)可见,这里的思路与《序言》表达的思路也是完全一致的:分别表述了规律和它在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
但在表现形式的归纳上,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是对《序言》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
一种见解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部落所有制”,也就是原始公社所有制。
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简称《草稿》)中明确指出,在“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下,“专制君主”是“唯一的所有者”,而且把它称为“东方的普遍奴隶制”,可见它不可能是原始公社制。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那是指东方的奴隶制或封建制,有的认为是泛指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有的则认为是马克思早年使用的一个不确切的因而后来放弃了的概念。
把《序言》与《草稿》联系起来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这两个文献实际上是马克思在同一个时期按同一个思路写作的同一部著作的不同部分。
《序言》是为即将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而第一分册就是从《草稿》中抽出一部分加工而成的著作。
(马克思原计划将该《草稿》的内容分为6个分册出版,因出版商出了第一分册后拒绝出版后面5个分册,该计划未能实现)。
因此,《序言》中未加展开的论述,可以在《草稿》中求得比较充分的理解。
例如,《序言》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仅出现一次,究竟何所指,从《草稿》中有关“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它显然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泛指最古老的原始公社所有制,二是特指不同于西欧的东方社会形态特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草稿》中还提出了另外一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序列,即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的演进序列:“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