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经济 发展、 传播速度快、 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其在 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十 分紧迫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流动范围的 扩大是 HIV/AIDS 流行加剧的重要因素 , 人口的流 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其流动与 HIV 传播因素相结合, 才真正导致了 HIV 的加速传播。 徐臣等人对外出流动人口与 HIV 感染的研究显示, 有外出史的人 HIV 感染率 (15.6%) 显著高于无外出 史的人(8.8%) 。
第 23 卷第 2 期 2010 年 2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3 No. 2 Feb. 2010
・39・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刘 攀1
1
汤先忻 2
2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南京,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南京, 210029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中国流动人口已 达1.4亿并以每年500-1 000万的数量递增。由于流动 人口多数处于性活跃期, 文化程度较低, 性病和艾滋 病知识和防范意识欠缺, 在远离家庭、 孤身在外的情 况下, 他们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他们既是艾滋病感 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 也是艾滋病感染的脆弱群体。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易于流动和难以管理的特殊

攀等.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41・
作流程, 具体包括入口的检测发现、 社区的综合管理 和随访、出口的转介如转介到定点医疗机构和流出 地支持关怀机构4个部分。另外也可以考虑以工作 场所、定点医院为基础的支持关怀模式。改变以往 艾滋病感染者必须要回到户口所在地才能领到免费 的抗艾滋病药物的做法, 提高流动人口中 HIV 感染 者和病人对治疗、 关怀的可及性, 避免其因经济困难 而延误治疗, 导致疾病的扩散。 2.4 积极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工作 鉴于我国流动人口以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为主, 建议在农村初中甚至高小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使 流动人口得到事先教育。针对流动人口通过电视获 取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的情况,应将电视媒体 作为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最佳平台。同时,还应结合 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 。对于以输 出流动人口为主的农村地区,应对流出人口在流出 前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和行为引导,提高其艾滋病预 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应对留守家属实施面对面 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鼓励其开展同伴教育, 应在这两 类人群中分别采用适当的方式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通过阻断性传播途径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由 于这部分人群对献血和及时治疗性病能预防艾滋病 的认识还很低, 因此, 这方面的内容要成为艾滋病宣 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此外,在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 宣传或干预时, 应注意宣传内容的完整性和均衡性, 不能过分强调艾滋病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以避免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 2.5 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动态监控和 管理机制 对于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存在密切 联系,单单依靠任何一方完全了解掌握流动人口的 动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之 间互动的动态监控和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技术, 综合其他部门如公安、 计划生育、 统计等政府 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构建互动平台。国家已有的疫 情信息库、 抗病毒药物治疗信息库、 流调和随访信息 库等相关内容也应包括在内, 在流入、 流出地之间充 分共享。应将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转化为向其提供服 务的待遇凭证, 与各项生活权利联系起来, 这样公共
摘要
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口的流动无形中加速了艾滋病病毒在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传播, 使得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随着流动人口中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不断增 加, 完善感染者和病人管理已刻不容缓。积极探讨流动人口中的 HIV 感染者管理对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蔓延, 有效 控制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艾滋病; 人口流动; 预防; 控制 R-05;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10.02.015 中图分类号
Prevalence Status of HIV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Liu Pan et al School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Nang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facilitative factor for the aggravation of the AIDS epidemic.The population mobility is reinforcing the spreading of HIV from city to country,and AIDS epidemic is expanding from the high-risk group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With the increasing of HIV-infected and AIDS patients in floating population,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and the infected becomes a major problem in front of us.It is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AIDS in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curb the rampant trend of AIDS in nationwide. Key words AIDS;Population mobility;Prevention;Control
[8] [7] [6]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2 流动人口中 HIV 感染者的管理 由于历史、 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不同, 国外一 些 HIV 感染者管理的成功经验, 如广泛招募志愿者,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 很难成为国内对 HIV 感染者管理的主流。目前,在国家艾滋病防治系统 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流动人口中的 HIV 感染者或 AIDS 病人在获得基本卫生保健、 医疗服务和社会支 持方面不同程度地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这些 阻力会促使 HIV/AIDS 传播流行。流入地政府因资 源限制和体制等原因,在制定免费治疗和关怀救助 政策时也只能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造成了社会和 政策上的歧视[9]。因此, 建立和健全流动人口的 HIV 感染者管理机制, 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2.1 应明确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和主导地位 国家和流入地应该对流动人口感染者做出明确 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强化流入地的公共卫生服务制 度。长期以来的按户籍地享有保障权的机制,使得 流动人口在异地的保障权难以实现,客观上造成了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不平等。流入地政府应探索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和医疗保障机制,尽快形成 统一规定, 把流动人口感染者纳人流入地医疗保障、 关怀支持和救助范畴[10]。 改变流动人口的弱势地位, 确保其平等的参与保障和管理, 减少社会歧视。 2.2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参与公 共卫生管理 “单位式” 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 形势,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工作应逐步成为流动人口 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模式 [11]。针对流动人口流动性 大、 管理较难的特点, 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充分动 员基层组织(如街道、 居委会) 和相关部门(如工商、 建 委、 民政、 派出所等) , 积极利用行业协会、 同乡会等 组织,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动员全社会参与。流动人口 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应与街道、 居委会的计划生育、 卫 生宣传和农民工管理等日常工作相结合,由社区进 行组织、 管理、 实施, 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艾滋 病自愿咨询检测、 艾滋病、 性病的相关知识讲座和宣 传资料)。 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 核并提供经费保障,从而建立长效机制并逐渐在实 践中完善。 2.3 建立“四免一关怀”基础上的流入地支持关怀 系统 首先对流动人口感染者开展基线调查,定期了 解其基本生活和健康状况。其次设计合理顺畅的工
作者简介: 刘
攀,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信息管理。
通讯作者: 汤先忻。
・40・
医学与社会 2010 年 2 月第 23 卷第 2 期
1.2 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认识不全面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 知识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开展的艾滋病防治知识 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 水平, 对艾滋病3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有所提高, 但对 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错误认识率较高,如被 问及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 共用碗筷、 与艾滋病 感染者握手、 说话或拥抱、 一起游泳是否会传播艾滋 病时,仍有大部分人难以判别 。流动人口对 HIV/ AIDS 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对艾滋病恐惧、 引起社会歧 视的重要因素,从而增加了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 的风险。 1.3 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发生较多 与其他国家一样, 我国流动人口也存在着吸毒、 卖淫嫖娼、多性伴性行为或婚外性行为等感染 HIV 的高危行为, 且由于种种原因, 流动人口与非固定性 伴侣发生关系时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安全套保 护意识的缺乏及购买性服务等高危行为的存在,都 进一步加大了 HIV 在人群中感染和传播的危险。 1.4 自愿咨询检测率低,社会歧视现象严重 一项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 , 约1/3 的外来流动人员听说过免费的 VCT, 但其中只有很 少数的人知道应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免费的 HIV 检测, 不关心检测机构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 自己离艾滋病很遥远;64.5%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接 受检测, 不愿意接受检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别人怀 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而遭到歧视和认为自己没有 感染的可能。由于这部分人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 缺乏, 对不存在感染危险的行为不能肯定, 并对 HIV 感染者和相关危险行为存在歧视和污名化心理, 为 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免费检测带来了潜在的 障碍。 1.5 流动性高和隐蔽性强,预防、监控难度大 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不仅加剧了 HIV 传播的速 度, 同时也给艾滋病的管理和防治增加了不少困难 。 由于该人群社会支持网络少、 经济条件差、 缺乏基本 的医疗保障, 因此一旦感染 HIV 将很难得到及时的 诊断、 治疗和监测, 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深 圳市 HIV 主要感染人群为流动人口, 检出后能继续 接受卫生部门跟踪监测的不到25%, 另外75%则散落 在社会各个角落, 随时可能导致新的感染者出现 。 较低的感染者报告率和较高的失访率为抗病毒治疗 带来困难, 大大增加了预防控制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