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之交”一、导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可见知己难得。

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2、解读管仲3、体会作者情感(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二、疏理课文(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

学生提问,一一作答。

(找学生回答)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⑼知我者鲍子也【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我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失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3、有一幅对联精炼地概括了一、二段的内容。

(投影展示)上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下联: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现在,我们就来赏析这“挚交千古的第二段”。

4、品味佳段(讨论)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5、假如你现在就是管仲,请你以声传情,让大家再次感受那一份真情。

(一学生朗读)6、让我们带着对知音同怀的仰慕之情齐读第二段。

(二)管仲之才(第3、4小节)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鲍叔牙为什么如此看重管仲呢?(两名学生范读)⑴我们先来解决朗读中遇到的疑难点。

学生先提问,后课件展示。

(投影典故)⑵解答疑惑后,哪位同学概括一下管仲的才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内政:“与俗同好恶”的民本思想外交:因势利导,转败为功⑶思考、拓展(讨论法)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老师总结:管仲成功的原因:民本思想,因势利导。

纵观他成功的路程,固然有机遇的顺遂有知己鲍叔牙的举荐,有齐桓公这种有大志者的宽宏大量,也无法忽略他本身的智谋和运作的恰到好处,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匡时济世之略确实是后世许多总理朝政者的楷模。

对此,鲍叔牙有一段全方位的概括。

(课件展示)“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怪不得: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三)史公评价1.答疑2.讨论、思考: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赞赏)(投影)肯定:管仲的治国才干遗憾:未能辅佐桓公“平天下”三、《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补材料】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四、《管仲列传》是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时——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论语》里有这样的话语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师:一个不节俭,不知礼几乎到僭越地步的理想人格?为什么?(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匹夫匹妇”:平民百姓,平庸之辈。

“谅”:信实,遵守信用。

这里指拘泥于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和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不使用武力,造福于民的功业大德高于某些行为细节和个人小德。

他还是仁者。

不以一眚掩大德。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管鲍之交;学习了管仲谋能使齐仓廪实,衣食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谏能使桓公避害趋利,转败为攻,故致桓公于春秋五霸之首而其名亦显扬于天下;体会了司马迁渗透期间的情感;深知了舍小结论大功的评价方法。

五、《管仲列传》寥寥千言,却不乏珠玑,让我们用最饱满的激情去体味这些金玉之言。

(投影)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5.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相关链接】: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

包,裹束。

茅,菁茅。

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桓公实北征”两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

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于柯之会”四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六、板书设计:管仲列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