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教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教案

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违法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违法。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3)做遵章守法的学生要做到: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讲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行为。

四、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学生基本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是课件内容多了点,学生对违法行为认识有待加强。

第2课时 预防犯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力目标:懂得什么是犯罪行为,能够分清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

2.教学难点:罪与罚。

教学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阅读教材52-54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53页图片中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2)殴打他人,情节轻微的是什么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情节严重的是什么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3)54页图片中的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是否构成犯罪?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罪与罚1.学生阅读教材52、53、54页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刑罚?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犯罪的图片,讲解预防犯罪。

(1)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2)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二)强加自我防范1.学生阅读教材55-57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教师提出问题。

(1)中学生多少岁以上要负刑事责任?(2)陈某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3)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哪些?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2.学生阅读教材55-56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中学生如何预防犯罪吗?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犯罪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预防犯罪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事实危害,远离犯罪。

②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不超越生活的“雷区”。

③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特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四、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加强自我防范⎩⎪⎨⎪⎧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犯罪及犯罪的特征和如何预防犯罪,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犯罪。

教学总体比较成功,也有不足之处。

第3课时善用法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能力目标: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争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2.教学难点: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教学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阅读教材57-60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阅读感悟和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1)57页图片中保安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你怎样帮助小华讨回公道?(2)遇到58页图片中的类似情形,你会怎样应对?(3)诉讼通常分为哪三种类型?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1.学生阅读教材57、58、59页的第一、二、三、四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2)能帮助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机构有哪些?(3)当我们受到非法分割时应该到哪些机关寻求帮助?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不同情形的非法侵害图片,讲解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能帮助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当我们受到非法分割时,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忽视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1.学生阅读教材60-62页探究分享、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样做?(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有哪些?(3)小倩可以忽视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2.学生阅读教材60、61、62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年龄还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成人们的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有哪些?(3)怎样做守法少年?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青少年受到非法侵害的图片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我们年龄还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成人们的事”,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同违法犯罪事实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请客的责任。

(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有:①及时拨打110报警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3)做做守法少年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②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做社会主义法制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设置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图片有些生硬,应尝试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