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幻灯
当血栓机化开始时,纤维母细胞和肉芽组织进入血栓中,对其 进行吞噬和溶解,并帮助被血栓闭塞的血管获得再通。但通常并不 能达到血栓发生前的血流量,然而却在这里形成血流漩涡,很容易 再次发生血栓。
血管壁从内向外分为内、中、外膜
一、内膜: 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2、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有的动脉在其深层有一层内弹性膜, 由弹性蛋白组成,并有许多小孔,是内、中膜的分界。 二、中膜: 因血管种类不同,它的厚度和成分也不一样。大A以弹性膜为主,中 A以平滑肌为主,与内脏平滑相似。 三、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呈螺旋状或纵向分布。
3.病情观察:
(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
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 时内死亡。病人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 咳血等症状,立即给予平卧,避免作咳嗽及翻身活 动。报告医生,并给以心电监护,高浓度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 治疗。 (2)测量肢体周径: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肿胀肢体周 径,一般测量髌骨上下10cm和内踝以上15cm的周 径。观察疗效;并严密观察肢体有无股青肿、股白 肿出现,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行术前准备。
治疗方案
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首选哪种方案目前意见尚不 统一,但更多倾向于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包括抗感染、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及 一般处理,即适当应用利尿剂和激素,以减轻下肢的水肿。 2.手术治疗静脉切开导管取栓术(适用于急性期的病人, 尤其是股青肿和股白种,在发病3天内取栓最好)、介入 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臵放、导管直接向凝块内滴注药物溶 栓。
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的 恐惧与焦虑情绪。 2.体位及行为护理: (1)体位: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 包括在床上大小便。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厘米, 膝关节微屈,下垫宽大软垫,并注意患肢的 保暖。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卧位,行足部的轻 微伸屈活动。10-14天后可下床活动,行足背伸屈 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 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量,阻止下肢 水肿发展。
7.皮肤护理 由于患肢血流缓慢、循环差,受压后 易引起组织的缺血缺氧,发生压疮。可用软枕垫于 患肢下,以防长期受压,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无 污染。 8.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做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 及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每次5分钟,每日 4~6次,促进大腿深静脉的回流。
二:术后护理 1.按硬膜外麻醉或局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膝 关节微屈,行足背伸屈运动。 3.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特征变化,观察切口 敷料有无出血,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 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 畅程度。 4.康复护理 行空气波压力仪治疗,目的是 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解剖图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因素
1.机械因素:手术及外伤等 2.感染因素:细菌和病毒感染 3.化学因素: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对血管内皮细胞 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4.免疫因素:抗原抗体反应(红斑狼疮) 5.代谢因素;高胆固醇、糖尿病。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机体抗血栓形成的基本条 件,因此如何避免内皮受损与怎样促进抗血栓功能 的充分发挥,是医学领域急待解决的课题。
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类型
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 区或小腿有明显的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鉴别诊断
(一) 小腿肌纤维炎:多有受凉和外伤史。小腿疼 痛,酸胀,疲劳感,沿肌束可有明显的压痛,但 无肢体肿胀和浅静脉扩张。 (二)下肢淋巴性水肿:发病缓慢,多发生于青 年人的足部,开始轻度水肿,逐渐加重,可累及 小腿,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变得肥厚粗糙,淋巴 管造影可确诊。 (三)下肢动脉血栓: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 房纤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突然发生肢 体剧烈疼痛,以肢端为重,患肢阙冷、苍白、麻 木、感觉丧失、栓塞平面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 失,可发生广泛性肢体坏疽。
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制动, 适当利尿减轻肢体胀。
(2)溶栓: 尿激酶最为常用,起效快,效 果好,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给药 4000u/kg,30分钟内静脉滴注/推注,之后 通过微量泵持续给药60-120万u/d,持续23天,必要时5-7天,定时监测凝血功能,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三)肢体肿胀 下肢肿 胀是最主要的症状,是由 于血栓远端静脉压力增加, 导致毛细血管的过滤压也 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缺氧 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 渗出,另外,静脉淤血和 炎症反应影响淋巴回流, 则加重了肢体肿胀。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致静脉功能减退,导致浅表静脉曲张,色素 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综合征。
4.药物护理
治疗期间,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紫癜 及血尿、便血等情况,每周定时监测凝血功能,输液完毕, 穿刺点按压5-10分钟。药物治疗包括以下三种; (1)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血栓,通过肝素和香豆素类 抗凝剂预防血栓的繁衍和再生,促进血栓的消融。一般用低 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最后使用香豆素衍生物,如华 法令,至病人恢复正常生活3—6个月。 (2)溶栓疗法:常用药物为尿激酶、重组链激酶,主要作 用是水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而达到溶栓目的,维持5天左右。 (3)祛聚疗法: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能扩充 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常 作为辅助疗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骨一科:陈熙
2015年12月
主要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念
高危人群
病因及分性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措施 护理及健康宣教
血栓病的病理学
1.血栓的概念: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
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 2.血栓的分类: (1)红色血栓: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说明身体内混血血栓在逐渐增大阻 塞管腔,局部曾发生出血,多见于陈旧性脑梗患者。 (2)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说明身体内血管存在粥样硬化破 裂,极其危险的,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则可能发生脑梗、心梗 。常见 于风湿性心内膜炎时瓣膜闭锁缘上的赘生物 。 (3)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 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混合血栓:由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组成。常见于心房纤 颤时心房内形成的球形血栓及心肌梗死时形成的附壁血栓。 3.血栓形成的机理: (1)血管壁的改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抗血栓及止血) (2)血流变化:血流停滞 (3)血液性质的改变
下肢解剖图
高危人群
髋部骨折及术后
下肢骨折及术后尤其是术中应用止血带的 原发下肢血管疾病
高龄、妊娠、吸烟、糖尿病、肥胖
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 长期卧床患者
发病原因
1.创伤:手术、分娩(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的改变、血液成分的 改变) 2.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 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肿瘤:释放组织因子,血液凝固性增加。 4.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凝血因子增高、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 和机体本身生理结构的异常等。 5.妊娠:子宫压迫、止血功能增强。 6.其它:年龄,肥胖。 为什么左下肢容易发生血栓?
5.疼痛护理
急性期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 平20—30CM,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疼痛时禁止按摩、热 敷,给予心理护理,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 6.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粗纤维素、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多饮水、多食维生素较高的蔬菜、瓜果:如番茄、冬瓜、 西瓜、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物都 含丰富的吡嗪,使血小板降低,有利于血液的稀释,促进 血流,改变血液的粘滞度;低盐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 减轻组织水肿。同时清淡饮食可预防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 刺激。另外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新鲜 水果、豆类及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内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下肢DVT常见类型及部位
周围型:小腿
中央型:髂-股静脉 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全下肢肿胀、剧痛、苍白(股白肿)和 压痛,若进一步发展,肢体极度肿胀而压迫下肢动脉并出现痉挛缺血, 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足背和小腿出现水泡,皮温降低并呈青 紫色(股青肿),进而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高于右侧,是由于左髂 总静脉位于右髂总动脉 和骶骨岬之间,易受右 髂总动脉骑跨压迫,造 成远侧静脉回流障碍而 发生血栓所致。
临床表现:
(一)疼痛 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因血 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 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所致。 (二)浅静脉曲张 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 继发性代偿反应。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 干,可有明显的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 曲张。
血栓的经过和结局
1.血栓的同质化:血栓内所含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崩解,白色和红
色血栓均成同质化。干燥、收缩体积变小。 2.血栓的软化:自溶过程(白细胞释放的酶),小的血栓可以完全 消失,大的血栓仅在内部发生软化,在表面则发生机化。 3.脓性溶解:含细菌的血栓,常并发血管壁的炎症和引起血栓的脓 性溶解。局部的感染可循血流蔓延而侵害全身。 4.血栓的机化:血栓的机化过程在血栓形成的2—3天即已开始,而 从第3-4起,血栓被血管内膜新生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所侵入,可以牢 固地附于血管壁上。约经2周后,血栓即被新生的结缔组织所代替, 血栓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