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

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 .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全文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 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 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教学时间: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寿镜吾先生吗?他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启蒙老师。

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师。

请结合之前我们对鲁迅先生其人其事的了解和自己课下的总结, 介绍鲁迅的情况及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小组讨论总结完成)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 民族魂” 。

写作背景:1902 年,鲁迅22 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 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 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二、预习反馈:三、初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初读课文,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你能把文章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讲述了什么事情呢?第一部分(1~3):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4~35):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

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请大家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在开头就提到“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所见: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

所闻: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油光可鉴”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照的意思。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4、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标致极了”运用了反语,作者用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六、布置作业:请抄写课后词语,音 1 词3;背会课下注释。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鲁迅,原名,籍贯:,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代表作: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请大家研读第二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又讲述了哪些事情呢?可分为三层,第一层(4~5):“我”到仙台求学。

第二层(6~31):“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

第三层(32~35):“我”与藤野先生的离别。

(二)请大家默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1、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这两个地名?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 ,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 ,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在第5 自然段,作者提到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为什么把这些优待归结为“物以稀为贵”这个原因呢?反映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

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他受到的所谓“优待”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三)请大家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

1、请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 “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2、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答:(1) 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2)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3) 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4) 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3、在鲁迅笔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很多,学习了这篇课文,请你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谈一谈在写作中刻画人物时,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哪些特征?答:(1) 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 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 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 见第2 题讨论并归纳)(四)请大家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余下部分。

1、请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答:(1) 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 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 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 、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答: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4、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答:(1)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 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 被刺痛了的人( 我)。

5、影片结束后,全场都响起了“万岁!”的欢呼声,“这种欢呼声,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而这一次,在作者听来,“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这是因为什么?答:因为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6、“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答:“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

“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五)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四、布置作业:请完成《金榜》“课堂探究导学”。

第三课时一、听写课后词语,并解释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1) 装订收藏讲义。

(2) 悬挂先生照片。

(3)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文中作者谈到对藤野先生的认识时,说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如果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的“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