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东西南北顺序: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五卅运动:五卅(sà)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
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sà)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正如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所说:"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于是构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大革命"。
鸦片战争(1840.6——1842.8)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广州,蓄意挑起战争。
不料,林则徐早有准备,珠江两岸全已设防。
虎门是广州的天然屏障,林则徐一驻虎门,严密防范。
英舰队见状,避开广东,沿中国东部海岸,从南北上入侵。
英军攻厦门,被已调福建的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
英军转而攻击守备空虚的浙江,侵占定海。
战争刚打了两个月,侵略者已直达天津海口,蛮横的要求割地、赔款。
道光帝吓慌了,立即派大臣琦善与义律谈判。
琦善待敌如客,保证英军先退回广东,一切都好商量。
朝廷奸臣诬陷林则徐,道光帝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禁烟运动夭折,林则徐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新任钦差大臣琦善与英军谈判,一到广州就撤销一切防御设施,英军依仗着坚船利炮的优势,在谈判中突然炮击虎门外炮台,遭到守军抵抗。
义律私拟《穿鼻草约》,要求割地和赔烟款。
1841年1月,英擅自派兵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1年3月,英再攻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抵抗,求援不允,只能孤军死守。
关天培亲点大炮,最终与400名将士,壮烈牺牲,炮台失陷。
英军占虎门攻打广州,道光帝决定对英作战,派宗室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
1841年5月,奕山在广州城墙上,竖起白旗求和,答应赔款并退出广州。
英军逼近,清军退让,人民冲上了反帝第一线。
1841年5月底,英军闯到广州北郊三元里抢劫,被激怒的群众自发聚在三元古庙,他们以三星旗为号令,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第二天,他们联合外乡几千人,将敌人围困,打的英军四处逃散,第三天周边赶来支援的人数接近10万。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显示出反抗侵略的伟大力量在民众之中。
英国未达目的,1841年8月,改派璞鼎查率舰队重又沿中国海岸线进发,英军先攻进厦门,然后英军再犯定海,定海葛云飞率兵血战五昼夜,壮烈牺牲。
接着,英舰开到镇海,浙江总督临战逃跑,英军登岸,占领宁波,浙江连失定海、镇海、宁波,皇上派宗室奕经到浙江应战,不料,奕经也不能有效的抵抗,战败退逃。
1842年6月,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贪生怕死的两江总督牛健丢帽弃靴,混在士兵中逃走,年近70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奋力抵抗,中弹多处牺牲。
英军从长江入海口向西,闯入中国内河长江,号称天险的长江,成为敌舰深入中国腹地的通道。
1842年7月,英军进攻南京门户镇江,守兵与六倍于他们的敌军击战,最终,不敌而失守。
1842年8月,英军打到南京下关江面。
道光帝从动摇而屈服,派贵族耆英到南京于璞鼎查议和。
1842年8月底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两年的战争,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它为后来一百多个条约的签订开了先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赔款2100万银元,相当于清农业税收的一半;五口通商,洋货涌入中国,倾销市场;领事裁判权,英国人犯法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给予别国的任何权益,英国都可自动取得。
英国占尽便宜,美法竞相效仿,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