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篇目:苏轼词两首时间:月日教学目标:
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

2.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检验
二、能力提升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
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
情”应为“无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
B.被甲上马
C.早生华发
D.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
通“披”,穿上; C“华”通“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
三、课外拓展
苏轼的海南(节选)
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

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

他没有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

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

灾难于人往往有两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盘的一道程序。

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

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
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

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

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

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到极臻。

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
的认识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

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

生活更是艰苦,又没有医药。

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

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

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

这便是超越。

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

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

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

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

这是历史。

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

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

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

船在启航。

教学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