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与凝血机制 ppt课件
出血与凝血机制
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1、增高:①相对增多。因 脱水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 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 水的摄入量明显不足患者。 ②绝对增高。见于严重的慢 性心肺疾病患者。③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出血与凝血机制
白细胞的正常值: 成人:(4.0—10.0)ⅹ109/L , 新生儿:(15.0—20.0) ⅹ109/L, 6个月—2岁(11—12) ⅹ109/L。
出血与凝血机制
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 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 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 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 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 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 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 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 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 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 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出血与凝血机制
急诊综合病房
王颖妍 2010年6月10日
出血与凝血机制
出血:血液自血管或心脏外流称为出 血,
外出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 出血,流出体表外,称外出血。
生理性止血:在正常情况下,小血
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 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与凝血机制
出血时间: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耳
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成 为出血时间,正常为1—3分钟。出 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 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 时,可有出血倾向;而生理性止血 功能过度激活,则可导致血栓形成。
个
出血与凝血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凝血,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
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 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 重要环节。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 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 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出血与凝血机制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 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 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 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 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 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出血与凝血机制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出血与凝血机制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基本成分: 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 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 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组成。血浆蛋白是 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
出血与凝血机制
血浆蛋白主要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
透压,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②与甲状 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 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地经 肾脏排出,从而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 相对较长的半衰期。③作为载体运输脂 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 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④参 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⑤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 菌)的入侵。⑥营养功能等。
出血与凝血机制 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
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 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 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 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 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 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 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 与。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
物可通过内源性
凝血途径和外源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XIIa
性凝血途径生成。
激活
XIa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激活
激活
IXa 激活
VIIIa
Xa Va
激活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出血与凝血机制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 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 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 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 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 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 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 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 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 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 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 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 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出血与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5HT:5羟色胺,TXA2:血栓烷A2
出血与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 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 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 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 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 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 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 凝活性。
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出血与凝血机制
1、增高:①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中耳 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②全身感染。 肺炎、败血症等。③中毒。尿毒症、汞 中毒、铅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等。④急 性溶血、手术后;⑤类细胞白血病、恶 性肿瘤等。
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出血与凝血机制
2、减少:①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 感冒等;②化疗或放疗后;③某些血液 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 血病、类细胞缺乏等;④某些传染病。 伤寒、疟疾等;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 功能亢进等。
出血与凝血机制
血细胞可分为: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 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 性红细胞比容为42%--49%,成年 女性为37%--48%。
出血与凝血机制
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值: 男性(4.0—5.5)ⅹ1012/L; 女性(3.5—5.0)ⅹ1012/L。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为血红蛋白。 男性血红蛋白为120—160g/L; 女性血红蛋白为110—150g/L; 新生儿血红蛋白为170—200g/L。 若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