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看其特征摘要:文章从行政垄断的三种形式即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性强制行为入手,阐述了行政垄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透过这些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行政垄断的六个特征:行政垄断主体的特殊性、行政垄断滥用的优势是行政权力、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相互交织、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和隐蔽性、行政垄断目的与动机具有多样性、行政垄断具有较为广泛较为深远的危害性,进而通过这些特征思考如何实际有效地解决行政垄断的问题。
关键词: 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地区垄断一、行政垄断在我国的表现形式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其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行政垄断是行政权利干预和操纵经济运行的结果,他从根本上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
有人认为行政垄断是中国的特产,其实,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行政垄断,只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而发达国家则更隐蔽一些。
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所形成的行政垄断则是最严重、最常见、最有特色的。
我国所存在的行政垄断从行为的表现来看主要有三种: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性强制行为。
地区垄断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违法行政建立市场壁垒的行为。
其具体表现方式有:(1)禁止本地消费者购买外地输入本地区的商品。
(2)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
(3)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采取与本地同类商品或者服务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
(4)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或者服务的专营、专卖、审批、许可等手段,实行歧视性待遇,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5)运用价格手段,使外地商品的经营者无利可图,只好放弃该地市场。
行业垄断即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排斥、限制或者妨碍市场竞争。
具体表现方式有:(1)部门的行政管理机关下设服务公司,变相开办经济实体,利用手中权力参与同行业的不公平竞争。
(2)为保护本部门、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封锁市场,限制行业、部门外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
(3)限定客户和消费者只能购买本部门、本行业关系户的商品,否则,利用手中的职权对经营者进行刁难。
(4)限定客户和消费者接受指定单位的有偿服务。
行政性强制行为是政府不适当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强制企业购买、出售某种产品或与其他企业合并等违反市场竞争原则的行为。
具体表现方式有:(1)以拒绝给予行政许可等方式强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
(2)强制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3)强制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联合;(4)强制本地区经营同类商品的经营者联合定价,以排斥外地的经营者;(5)强制本地区的经营者联合拒销、拒购某类商品,使这类商品在本地区难以经营。
(6)强制经营者停止竞争,以协议方式决定生产、销售数量或范围。
(7)为引进外资设置各种壁垒,阻止本地资本进入。
二、行政垄断的特征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二十余年,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没有完全褪去。
在转轨的过程中思想需要转变,很多关系也需要协调,特别是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还未摆正,故而在我国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行政垄断。
从上述具体表现形式来看,行政垄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垄断主体的特殊性行政垄断的主体是除国务院之外的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不是行政垄断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应该发挥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纠正市场失灵、促使社会公平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等领域。
但他们仍以垄断方式频频介入市场,背后都有一定的利益驱使,即为本地区或本部门少数人的利益,或为了当地经济的利益,或为了自己政绩需要,而破坏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2、行政垄断滥用的优势是行政权力这种优势并不是在竞争中形成的,是滥用了国家赋予他的管理社会事物和公共事物的权力,在市场外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形成的,它具有无法挑战的独占性。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被赋予了强大的经济职能,从物资分配,到劳动力的配置,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都由政府以计划的方式进行,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后,许多行政机关仍然没有接受市场主导经济的规律,不甘心手中的行政权力一点点缩小而退出统治经济的舞台。
虽然有很多行政机关的下属经济实体或服务公司依据国家文件表面和行政机关脱离了关系,其实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行政部门依然为他们大开绿灯和方便之门,并且利用手中所掌握的信息帮助其排除其他经营者的竞争。
此外,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还为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相互交织在我国,行政垄断是和传统的自然垄断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致使人们长期以来把行政性垄断和自然垄断混为一谈,把政府行政管理和现代监管相提并论,使决策层对垄断行业的本质问题难以把握。
我国一直在电力、铁路、城市燃气等基础产业维持着国有垄断,这些产业中的一些超大型国有企业甚至还可以行使行业管理和结构调整的权力,这是典型的政企不分的行政性垄断。
实际上,在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这三种经济垄断大多都是由行政垄断所造成的。
如强制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和强制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联合,就容易形成经营者集中、限制其他经营者竞争的情形,我国存在的垄断协议和经营者集中这两种垄断行为大多都是由行政管理机关或明或暗授意或促进之下完成的,一旦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抢占市场优势地位后,就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随意定价、涨价,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所以说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4、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和隐蔽性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的现象根深蒂固,更多的时候,行政权力不一定直接干预经济,而是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而且很多垄断行为都是披着法律的外衣进行的。
行政垄断主体所做出的垄断行为很少运用具体行政行为,多为抽象行政行为,主要是通过制定对其辖区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具有强制力规章、条例等方式做出的,在形式上具有不可对抗性,而且其保护的利益多为群体利益,如地方利益、行业利益等,这种强制性一般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所以容易被当地人接受。
同时,利用抽象行政行为来限制竞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人发现,这样就堂而皇之的保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
如果是利用具体行政行为来限制竞争,因为存在着黑暗的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其隐蔽性则更为鲜明,就更难以发现和对其进行制约。
5、行政垄断目的与动机具有多样性行政垄断的目的与动机比较复杂,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行政垄断所谋求的经济利益并不是为了行政垄断主体自身。
除了主要目的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附带的动机与目的,如行政机关把企业作为自己行使特权的地方,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行政垄断为自己个人谋取经济上的好处。
行政垄断的目的与动机也会经常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都把招商引资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于是,各地又出现了与地方保护主义背道而驰的招商操作,在有些地方兴起的搞活国有经济即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买断企业经营权应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决定,而那些政客们却暗箱操作,抬高门槛,阻止本地资金进入,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6、行政垄断具有较为广泛较为深远的危害性行政垄断的这种限制竞争的行为首先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平等竞争的权利,同时也限制了在行政垄断中受益经营者的发展。
从表面上看,行政垄断是保护了这些经营者,为他们在竞争中扫除了障碍,排除了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并且暂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其实是不利于经营者自身健康的发展,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企业永远是温室中的花朵,既经不起国内市场竞争的考验,更经不起入世的挑战。
其次,行政垄断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垄断状态下,消费者失去了对消费产品或服务的选择权,同时,由于供给的唯一性,使垄断者可以自由定价,质量也不能保证。
这些都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再次,行政垄断也阻碍了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状态下,各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和保护,使得那些垄断企业缺乏竞争激励机制,而过分依赖行政权力的强制手段,这样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以上分析了行政垄断的六个特征,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要解决我国的行政垄断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部法律所能奏效的。
从主体的特殊性和滥用行政权力来看,是属于体制上的根源,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从其隐蔽性来看,再完善的法律也无法杜绝它,只要有私欲和利益存在,就有“寻租”的空间,这只能依靠执法者的技术来解决;从其他特点来看,涉及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垄断可以通过完善行政法来遏制,而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垄断则可能需要反垄断法的立法解决。
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才能彻底解决行政垄断问题,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每个公民都应该去努力的。
参考文献:[1] 钟明钊主编,《竞争法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漆多俊,反垄断立法中的行政性垄断问题[J].《时代法学》,2006.4:20-21.[3] 郑志伟,行政垄断危害的研究[J].《甘肃农业》,2006.4:31-32.[4] 高毅杨永磊,《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6.4.50-52.[5] 耿俊德,行政垄断的表现及立法建议[J].《经济师》,山西,2003.9:26-27.[6] 于左,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与行政垄断规制困境[J].《财经问题研究》,2006.5:25-26.[7] 牟蓉蓉,浅论行政性垄断及其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06.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