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_《剪羊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剪羊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年级歌曲综合课《剪羊毛》教学设计
三年级歌曲综合课《剪羊毛》学情分析
一、三年级学生年龄、学习特点: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三年级的学生随着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题材、形式,增加合唱、乐器的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神功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二、我校学生目前现状:
我校学生基本为附近浮山所小区的生源,但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太好,课外学习音乐类的兴趣班的比较少,对于音乐的感受认知大多还是停留在学校的音乐课和社团活动上。

三年级的孩子在音乐课堂中表现出他们很喜欢听音乐、喜欢用肢体动作、自制的小乐器进行感受表现,对于男声、女声、童声、常见乐器(钢琴、碰铃、铃鼓)的音色能够比较准确的听辨,大部分学生能感知出音乐的速度、力度及音乐的节拍,并用动作、乐器进行表现。

他们能用自然的声音、独唱或者齐唱。

但是对于作品的表现力上有所欠缺,有表情的表现做的不够好。

近阶段,学生对于f大调的音阶,C大调的3、4、5有了初步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吹奏速度比较慢、吹奏的旋律刚刚开始。

三、备教材备孩子:
本课的教学内容需要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电影《音乐之声》的提前了解,我们在课前为孩子们播放《音乐之声》的另外一个插曲《》《doremi》,为孩子们讲述故事,有时间的建议他们课前观看这部电影。

对于歌曲用真声假声、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幽默、欢快、活泼,教师要在课前丰富学生相关的知识,以便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听辨,感知歌曲的情绪,音高。

教学中对于音乐的要素的聆听、感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其中学习用竖笛伴奏,体验师生演唱吹奏合作表现的快乐;对于目前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难度,课前带领学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吹奏3、4、5三个音,教给学生用X XX|的节奏来尝试吹奏,为现场教学降低难度,更好的体验吹奏歌曲的快乐。

歌曲综合课《剪羊毛》效果分析
评测结果及分析:
学生在当堂学习后,教师下发随堂检测答卷,人手一份进行聆听答题,三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内容的听辨及作品名称的记忆非常准确,全体学生都能准确作答。

对于作品的出处、演唱演奏也都能够准确地进行连线,四分休止符的认知比较好,有感情背唱歌曲在集体表现中没有问题,但是课下单独请孩子表演时个别孩子歌词混淆、有感情的演唱做得不够。

教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走进学生中,用耳朵倾心聆听学生唱出的歌声是否在深刻体会作品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自我表现的。

对于个别的学生,教师要格外关注,多鼓励表扬,课堂中、课下多给孩子创设展示表现的机会,培养自信。

三年级歌曲综合课《剪羊毛》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主题选编了三首描绘牧童题材的歌曲是《剪羊毛》《孤

的牧羊人》和《小小羊儿要回家》。

这三首歌曲分别塑造了人们剪羊毛、牧羊人在山顶高歌以及牧童赶着羊群回家的音乐形象。

这三首歌曲风格迥异,充满生活情趣,在学生演唱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笔下不同的牧童形象和牧羊人的劳动生活,体验劳动的快乐。

本课中另一首欣赏作品是唢呐曲《小放牛》,这首乐曲塑造了村姑与牧童对答的音乐形象,并通过唢呐音色的变化,模仿人声的一问一答,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