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答案

建筑力学随堂练习答案

(A)
(B)
(C)
(D)
12.
2杆的超限时的许可荷载为(D)。
(A)
(B)
(C)
(D)
13.
BC杆的轴力为(B)。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14.
AB杆的轴力为(D)。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答题: A. B. C. D.
7.
1杆的截面的应力为(A)。
(A)
(B)
(C)
(D)
8.
2杆的截面的应力为(C)。
(A)
(B)
(C)
(D)
9.
1杆的轴力为(B)。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10.
2杆的轴力为(D)。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11.
1杆的超限时的许可荷载为(B)。
(A)
(B)
(C)
(D)
10.如图所示,拉杆用四个直径相同的铆钉固定在连接板上,已知拉杆和铆钉的材料相同,拉杆宽度为,厚度为,铆钉的直径为。设拉力为,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为,则拉板的挤压强度条件为:(A)
(A)
(B)
(C)
(D)
11.两块相同的板由四个相同的铆钉铆接。若采用图示两种铆钉排列方式,则两种情况下板的:(B)
10.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几何瞬变体系
11.图示体系按三刚片法则分析,三铰共线,故为几何瞬变体系。(×)
12.图示体系为几何瞬变。(×)几何不变体系无多余约束
13.在图示体系中,去掉其中任意两根支座链杆后,所余下部分都是几何不变的。(×)
14.图示体系为几何可变体系。(×)
15.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
(C) 剪切面为圆形或矩形;
(D) 切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
2.连接件切应力计算的基础是假设(C)。
(A) 构件沿剪切面被剪断;
(B) 剪切面与作用力平行;
(C) 切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
(D) 切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
3.在连接件上,剪切面和挤压面分别于外力的方向:(B)
(A) 垂直、平行;
(D) G与和FN与
10.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平衡。(×)
11.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
12.力偶可以与一个力平衡。(×)
第三章
1.平面上的合力对该平面内一点的矩(B)
(A) 大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B) 等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C) 小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12.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
13.力是矢量,力的投影也是矢量。(×)
第四章 几何组成分析
1.在图示体系中,视为多余联系的三根链杆应是(C)。
(A) 5、6、9;
(B) 5、6、7;
(C) 3、6、8;
(D) 1、6、7。
2.联结三个刚片的铰结点,相当的约束个数为(C)
(A)
(B)
(C)
20.
如果,梁的最大正应力为为(B)。
(A)
(B)
(C)
(D)
第八章 静定结构内力计算
1.支座A处的反力为为(C)。
(A) (向右)
(B) (向左)
5.直角杆自重不计,尺寸如图,受已知力偶m作用,处于平衡。B处为光滑面接触。则铰链A处的约束反力大小等于(A)
(A)
(B)
(C) ml
(D)
6.已知力F1、F2、F3、F4沿平行四边形ABCD四个边作用,方向如图所示,且F1=F3,F2=F4 ,则该力系(C)
(A) 为平衡力系
(B) 可简化为一个力
16.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第五章 轴向拉压杆件
1
AC杆的轴力为(B)。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答题: A. B. C. D.
2.
BC杆的轴力为(C)。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答题: A. B. C. D.
3.
在以下选择中,AC杆的截面直径应设计为(C)。
15.
为保证BC杆不超限,最小的截面面积应为(A)。
(A)
(B)
(C)
(D)
16.
为保证AB杆不超限,最小的截面面积应为(C)。
(A)
(B)
(C)
(D)
17.
1杆的轴力为(D)。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答题: A. B. C. D.
18.
2杆的轴力为(B)。
(A) (压力)
(A) 最大拉应力相等,挤压应力不等;
(B) 最大拉应力不等,挤压应力相等;
(C) 最大拉应力和挤压应力都相等;
(D) 最大拉应力和挤压应力都不等。
答题: A. B. C. D.
12.如图所示,在平板和受拉螺栓之间垫上一个垫圈,可以提高:(D)
(A) 螺栓的拉伸强度;
(B) 螺栓的剪切强度;
(C) 螺栓的挤压强度;
(D) 任意移动到刚体上任一点
8.力在图示坐标系Oxy的y轴上的分力大小和投影分别为(B)。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9.如图所示,一重物放在光滑支承面上,其重量为G,对水平支承面的压力为FN,水平支承面对物块的约束反力为,则构成平衡力的两个力应为(B)。
(A) Gபைடு நூலகம்FN
(B) G与
(C) FN与
建筑力学
第二章 静力学基础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因此这两个力___B____。
(A) 平衡;
(B) 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C)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D) 合力为零。
2.固定端支座的约束反力是___A___。
(A) 、、
(B) 、
(C) 、(D)
3.定向支座的约束反力是___B_____。
(A) 、
(B) 、
(C) 、
(D) 、
7.图示铆接件,设钢板和铝铆钉的挤压应力分别为、,则二者的大小关系是:(B)。
(A)
(B)
(C)
(D) 不确定的
8.图示铆接件,若板和铆钉为同一材料,且已知,为了充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则铆钉的直经应该为:(D)
(A)
(B)
(C)
(D)
9.如图所示,拉杆用四个直径相同的铆钉固定在连接板上,已知拉杆和铆钉的材料相同,拉杆宽度为,厚度为,铆钉的直径为。设拉力为,材料的许用剪切应力为,则铆钉的剪切强度条件为:(A)
(A) 指向受力物体,恒为拉力
(B) 指向受力物体,恒为压力
(C) 背离受力物体,恒为拉力
(D) 背离受力物体,恒为压力
7.力的可传性原理是指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在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下(B)
(A) 平行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
(B) 沿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
(C) 垂直其作用线移到刚体上任一点
(D) 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其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
2.平面汇交力系如图所示,已知:F1=F2=2kN,F3=4kN,则该力系合力R的大小为(A)
(A) R=2(1+)kN
(B) R=4kN
(C) R=2kN
(D) R=0
3.一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后,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和一个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是(D)
(B) 平行、垂直;
(C) 平行;
(D) 垂直。
4.图示连接件,两端受拉力作用,接头的挤压面积为:(B)
(A)
(B)
(C)
(D)
5.图示连接件,两端受拉力作用,接头的剪切面积为:(C)
(A)
(B)
(C)
(D)
6.插销穿过水平放置的平板上的圆孔,在其下端受有一拉力,该插销的剪切面积和挤压面积分别为:(B)
(A)
(B)
(C)
(D)
4.
如果AC杆的截面直径为,则AC杆的应力为(B)。
(A)
(B)
(C)
(D)
5.
1杆的轴力为(D)。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答题: A. B. C. D.
6.
2杆的轴力为(B)。
(A) (压力)
(B) (拉力)
(C) (压力)
(D) (拉力)
(C) 可简化为一个合力偶
(D) 可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7.已知、、、为作用于刚体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其力系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知(C)
(A) 该力系的合力=0
(B) 该力系的合力=
(C) 该力系的合力=2
(D) 该力系的合力=3
8.平面任意力系独立平衡方程的个数为__C__。
(A) 1;
(B) 2;
(B) (下侧受拉)
(C) (上侧受拉)
(D) (下侧受拉)
4.
跨中C处的最大压应力为为(A)。
(A) (上侧受拉)
(B) (下侧受拉)
(C) (上侧受拉)
(D) (下侧受拉)
5.
梁A处的弯矩为(C)。
(A) (上侧受拉)
(B) (下侧受拉)
(C) (上侧受拉)
(D) (下侧受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