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第十一章: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

11第十一章: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


基因转录过程:
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转录过程都包括:模 板识别、转录起始、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基因转录过程的研究包括以下问题: 一个转录本是否就是一个基因的准确的复制品,或者 它还缺少DNA序列的部分。这些缺少的DNA片段被称为 “内含子”(intron)。Intron的结构和可能的功能是非 常让人感兴趣的。 除了基因内区外,转录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的精确定位 也很重要。大部分的转录体不仅仅是基因本身的复制品, 而且还有位于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的复制,即位于基 因前面和后面的调控序列或信号序列。
要取决于限制性图的详细程度和这些限制性识别位点 是否在合适的位置上。DNA分子上,单一的调控序列 的大小可以小于10bp,因此,单独用凝胶滞留分析, 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不能准确地确定DNA上调控序列的 位置(如果所在的片段越长,就越不准确)。要在凝 胶滞留分析发现的片段中决定蛋白质结合的序列的位
置,需要一种更准确的方法:使用脱氧核糖核酸酶I
进行缺失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种从基因的表达上去 研究调控序列的缺失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的方法。实 验中常用报告基因来研究调控序列的功能。 a、报告基因:基因的产物或表现型能够明确显示 出调控序列的变化对该基因所引起的影响,这样的 基因称为报告基因。 将报告基因与被研究基因的上游区域连接在一起 (图11-12),用报告基因将原来的基因取代。进 入宿主生物后,这个报告基因因为受同样的调控序 列影响,它的表达形式应该和原来的(被取代)基 因完全相同。
11.2.1 基因的调控序列研究
• 调控序列是位于基因上游的一段DNA,调控蛋白可 通过与该段DNA结合,实现对该基因的调控。 • 依据调控序列与调控蛋白的结合特性,有两种方法 可识别基因上游蛋白结合位点调控序列: 一是根据调控序列结合调控蛋白后具有的较高的分 子量来辨别蛋白质在一个基因上结合的区域; 二是根据它的抗核酸酶的降解特性,来确定调控蛋 白结合的这个区域。 利用调控蛋白及其结合的DNA—分子间可形成复合 体,我们可通过蛋白质—DNA、蛋白质—RNA杂交 技术研究并识别基因的调控序列。
克隆到 M13-载体中,得到其单链分子。
以含有300bp的位于该基因前的前导序列和100bp编码 区的Sau3A-片段为例:将该限制性片段克隆到M13-载体后, 将重组M13-载体与RNA-转录本混合,同转录本互补的一 小段序列会形成双链结构,而M13-载体DNA-分子的其它 部分还是单链的,S1处理时,重组M13-载体中基因与转录 本杂交形成双链的部分会受到这个RNA-转录本的保护。除 了这一段外,整个DNA都被S1酶解;随后,再用碱破坏 DNA-RNA中的RNA后,就只保留下参与转录的一小段 DNA-单链。通过图11-5 可看出,这段保存下来的单链就 是转录起点到右边的Sau3A识别位点之间的距离(因为转 录本中包括这个转录起点)。通过电泳可确定这个单链片 段的大小,并对转录起始位点在DNA序列上定位。
11调控研究 11.3 基因翻译产物的研究
11.1 克隆基因的转录本分析
转录本分析的大部分方法的原理是:以
RNA转录本和含有这个基因的DNA-片段 之间的杂交反应为基础。这些方法包括对 RNA-DNA杂交体的电子显微镜观测法和 单链特异性核酸酶酶解法。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确定转录末点、基因内含子区 和基因外显子区的位置。 例如,在基因的起始片段之后再取一段,它的长度为 300bp,将它克隆到单链的M13中并与该基因的mRNA杂 交,并用S1酶切。电泳检查剩下的双链片段的长度,如 果它为300bp长,则说明这段中还没有基因内含子区。 如果它的长度为150bp,则说明在该段150bp处开始了基 因内含子区序列(被S1切除了)。类似的操作可以确定 出外显子的数目和位置。 其他研究RNA转录的技术还有RNA印迹法(Northern blotting)、RT-PCR、RACE法、RNA测序等,前面我们已 介绍过。 11.2
放射性标记的DNA
*
*
A
B
C
细胞蛋白质提取物
*
凝胶电泳
*
蛋白质与DNA结合
* *
* *
B
*
DNA-蛋白质结合 物电泳迁移缓慢
*
放射自显影
滞后带表明DNA与蛋 白质结合
凝胶阻滞实验的基本原理图
放射性标记的DNA由于与一种细胞蛋白质B结合,于是在凝 胶电泳中移动速度变慢,在放射自显影中呈现滞后的条带
凝胶阻滞分析法能以多高的精确度确定这个片段,
(DNase I)的足迹法 (foot-printing)
B、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足迹法 (foot-printing)
DNaseⅠ足迹实验(foot-printing assay)是
一类用于检测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的
部位及特性的专门的实验技术。足迹实验的一
个明显优点是,可以形象地展示出一种特殊的 蛋白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区域。
对大多数基因,RNA在转录之后并没有完成表达, 还必须被翻译成多肽(蛋白质)分子。而对于另一些基 因如编码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 的基因,转录本本身(或经过编辑修饰后)就是有功能 的分子,到这一步此类基因就实现了表达。 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基因的转 录、翻译过程及转录、翻译的调控。
通过电镜观察DNA-RNA杂交链上形成的环的数
量、长短和在基因上的相对位置,可直接反映相应 基因中内含子的数目、长短和相对位置。 对这个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可获得基因内含子的 更准确的资料。如果已经有了该基因的cDNA-克隆, 测序分析后,可以用它的序列与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准确地定位内含子的位置和长度。[请思考:只有基 因序列,能否准确确定基因内含子位置和长度?]
11.2.2 调控序列的功能鉴别— 缺失分析法(deletion analysis)
凝胶滞留、足迹分析及修饰干扰实验 能标定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但不能提 供单个序列的功能信息。
缺失分析方法不但可以确定调控序列
的位置(精确度和凝胶滞留相同),而 且它还可以研究调控片段的功能。
缺失分析法的基础是基于:调控序列上的缺失会引 起这个基因在表达调控方面的变化(图11-16)。 例如: 一个抑制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的缺失应该导致这个 基因的强烈表达; 组织专一性的调控序列,它的一个缺失将引起目的 基因不只是在特异的组织中表达,而且在其它的组 织里也被表达(组织表达专一性丧失)。
A、凝胶阻滞实验(Gel retardation assay)
又叫DNA迁移率变动实验(DNA mobility shift
assay),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用于在体外
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 术。它具有简单、快捷等优点,也是当前被选作分离 纯化特定DNA结合蛋白质的一种典型的实验方法。 原理:DNA与蛋白的结合导致了电泳时迁移率的 降低。
调控表达的:只有当细胞需要这种基因产物时, 它们才被启动。 对于高等生物而言,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 性:不同的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即 使同一组织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和生长发育状 态下,其基因的表达也存在不同。
低等生物中,以大肠杆菌的色氨酸生物合成酶的基 因表达为例:当色氨酸在细胞中大量存在时,该基因就 被关闭;而当色氨酸浓度降低时就重新被激活。 在高等生物中,基因调控就更复杂,高等生物拥有 更多的调控基因。 在基因的上游区域(即编码序列开始前)通常具有 一个或几个调控序列(图11-9),调控蛋白(由调控基 因编码)可附着于这些序列上,可调控该基因的表达 (开启和关闭)。 调控蛋白既可以抑制也可以增强基因的表达: 调控蛋白的抑制作用可使基因表达减弱或停止; 调控蛋白的促进作用能使基因的表达被激活或增强。
基因和它的转录本之间杂交可直接用于基因内含
子的研究:
成熟的转录本RNA是不含内含子的,如果要
研究的基因有内含子,那么,该基因在长度上要
大于它的转录本。基因上内含子由于不能和转录
本杂交,就会形成一个“环”,这种环可在电子
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电子显微镜下显
示出一种特别的图像(图11-3)。
环(Loop)
C、修饰干扰实验
前面已提到过,调控序列通常只有几个碱基对,而 用DNase I 足迹法检测时,由于同DNA 结合的蛋白质 分子较大,可以保护数以十计的碱基对不受DNase I的
降解,因此DNase I足迹法也不能很精确定位调控序列
(尽管比凝胶阻滞法精确),只能用于定位调控序列所
在的区域。修饰干扰实验可用于分析真正和蛋白结合的
11.1.1 电子显微镜观测法
为了能使用电子显微镜很好地观察DNA,首先
要用一种物质处理,以增加DNA-分子的直径。
通常,是将 DNA-分子和一种蛋白质(例如细 胞色素-c)混合。蛋白质和多聚核苷酸结合, 使多聚核苷酸表面具有一层厚的外罩。这样被 覆盖的分子再用醋酸双氧铀(Uranylacetate) 或其它的电子密度大的物质“染色”,能使 DNA-分子在电镜下较明显地显示出来(图112)。
核苷酸位点。
修饰干扰实验的操作类似足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 DNA序列中的核苷酸被修饰后蛋白质则不能同该DNA片 段结合。首先标记经过限制性酶切的DNA片段的一端, 然后用化学试剂来修饰特定的核苷酸:常用的是用硫酸 二甲酯在鸟嘌呤核苷酸上添加甲基基团(图11-15)。 并且这种修饰是在限制性条件下完成以确保最终每个 DNA片段上只有一个核苷酸被修饰。在完成修饰操作后, 再将DNA片段和蛋白质混合,当调控序列中的鸟嘌呤被 甲基化修饰后蛋白质则不能同该DNA片段结合,通过电 泳可分离出此条带。进一步利用能修饰A、T、C等不同 核苷酸的其它化学试剂,重复类似鸟嘌呤核苷酸分析过程, 可最终逐一确定调控序列中核苷酸的精确组成。
基本原理:
一段DNA , 当它和一个调 控蛋白结合后, 调控序列范围 内被保护起来, 而不会被核酸 内切酶如 DNase I分解 (图1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