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相触电事故占70%以上3、电伤:电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眼等4、电击:电流通过人体,刺激机体组织,使肌肉发生非自主的痉挛性收缩而造成的伤害。
伤害人体内部5、电伤:电流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化学效应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多见于人体外部,在人体表面留下伤痕。
6、静电危害事故体现在:(1)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产所,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2)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
此外,对静电电击的恐惧心理还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3)某些生产过程中,静电的物理现象会对生产产生妨碍,导致产品质量不良,电子设备损坏,造成生产事故,乃至停工。
7、感知电流:成年男性平均为1.1毫安,女性为0.7毫安。
8、摆脱电流:人在触电后能够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摆脱电流的最小值为摆脱阈值。
男性平均为为16毫安,最小9毫安,女性为10.5毫安,最小6毫安,对于正常人体,摆脱阈值平均值为10毫安,与时间无关。
9、室颤电流:室颤电流即为致命电流,与时间密切相关,当时间超过心脏周期,为50毫安,短于心脏周期,可达到数百毫安。
10、通过人体电流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原因是(1)能量积累,时间越长,能量积累越多,心室颤动电流越小,危险性增加(2)与易损期重合的可能性越大(3)人体电阻下降11、电流流经心脏危险性越大,流经心脏的电流多、电流线路短的途径最危险。
12、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与电流大小、电流持续时间、电流途径和电流的种类有关。
13、绝缘: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隔离或封闭14、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绝缘、屏护和间距15、绝缘材料地电气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及绝缘强度,分别以绝缘电阻率、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和击穿场强表示。
16、泄漏电流:任何电介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绝缘体,总存在一些带电介质,主要为本征离子和杂质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它们可做有方向运动,形成漏导电流,叫做泄漏电流。
17、绝缘电阻率和绝缘电阻分别是绝缘结构和绝缘材料的电性参数之一。
18、介电常数:表明电介质极化特征的参数,介电常数越大,极化能力越强,束缚电荷越多。
19、相对介电常数为C/C0,总大于1。
20、绝缘的破坏:绝缘击穿、绝缘老化(热老化、电老化)、绝缘损坏21、绝缘击穿的类型:气体电介质的击穿、液体电介质的击穿(一定程度内可恢复)、固体电介质的击穿(不可恢复)22、接地:将装置的某一部分经接地装置与大地紧密相连。
23、接地分类:正常接地(工作接地、安全接地)和故障接地24、IT系统即保护接地系统25、TN系统为保护接零系统。
保护接零的原理: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通过设备外壳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能促使线路上的保护元件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部分设备断开电源,消除电击危险。
26、TN系统分类:TN-S,TN-C-S,TN-C三种方式。
27、重复接地:指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的再次接地。
是提高TN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28、重复接地的作用:(1)减轻零线断开或接触不良时电击的危险性。
(2)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3)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4)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29、速断保护元件:熔断器和低压断路器的电磁式过电流脱扣器30、等电位联结:保护导体和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生产用的金属装备以及允许用作保护线的金属管道等用于其他目的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联结。
31、作用:通过等电位联结可以实现等电位环境;降低等电位联结环境内所可能的接触电压的值,等电位环境内可能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应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环境外侵入的危险电压。
32、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结构33、工作绝缘: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防止触电的基本绝缘,位于带电体和不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附加绝缘:在工作绝缘因机械破损或击穿等而失效的情况下,可防止触电的独立绝缘,位于不可触及金属件和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34、双重绝缘:兼有工作和附加绝缘。
加强绝缘:基本绝缘经改进后,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了与双重绝缘具有同等防触电能力的单一绝缘,在结构上可以包含一层或多层绝缘材料。
35、具备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设备属于Ⅱ类设备。
36、特低电压保护原理:通过对系统中可能会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进行限制,从而使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受到抑制将触电危险控制在没有危险的的范围内。
37、特低电压限值:任何运行条件下,允许存在于两个可同时触及的可导电部分间的最高电压值。
38、特低电压额定值:42V、36、24、12、639、特地电压额定值的选用:特别危险中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应采用的42V特低电压;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手持照明灯和局部照明灯应采用36V或24V特地电压;金属容器内、特别潮湿处等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应采用12V特低电压;水下作业等场所应采用6V特低电压。
40、特低电压防护的类型及安全条件41、电气隔离的安全原理42、电气隔离:采用电压比为1:1,即一次侧与二次侧电压相等的隔离变压器,实现工作回路与其他电气回路上的电气隔离。
43、电气线路分为电力线路和控制线路。
44、电气线路的分类:(敷设方式)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穿管线路;(性质)母线、干线、支线;(绝缘情况)裸线、绝缘线45、架空线路的组成:导线、杆塔、绝缘子、横担、金具、拉线及基础等组成。
46、杆塔的作用:支撑导线及其附件。
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杆、、木杆、铁塔。
按功能分为直线杆(塔)、耐张杆、跨越杆、转角杆、终端杆、分支杆。
47、横担的作用:支承导线,常用有木横担、铁横担、瓷横担48、绝缘子:支承、悬挂导线并使之与杆塔绝缘,分为针式、蝶式、悬式、陶瓷横担、拉紧49、金具:固定导线和横担,线夹、横担支撑、抱箍、垫铁、连接金具50、技术参数:档距:同一线路相邻两电线杆中心线距离;弧垂:架空线路最低点与导线悬挂点的垂直距离;对地距离:导线与地面间的最小距离;线间距离:同一电杆上导线间的距离。
51、电缆线路组成:电力电缆、终端头和中间接头52、电力电缆:导电芯线、绝缘层、保护层53、用电环境类型:无较大危险的环境、有较大危险的环境、特别危险的环境54、外壳防护等级:防止人体接近壳内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设备、防止由于水进入壳内对设备造成有害影响,IP代码55、引起电气设备过度发热的不正常运行:短路、过负载、接触不良、铁心过热、散热不良、漏电、机械故障、电压太高或太低56、爆炸危险物质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汽、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57、危险物质分组分级性能参数:闪点、燃点、引燃温度、爆炸极限、最小点燃电流比、最小引燃能量、最大实验安全间隙58、危险环境的三类八区: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0区、1、2)、粉尘、现为爆炸危险环境(10、11)火灾危险环境(21、22、23)59、0区表示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薄雾的区域、1区表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2区表示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是偶然性短时间出现60、防爆电气设备分类:Ⅰ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Ⅱ类工厂用电气设备61、雷电参数:雷暴日、雷电流幅值、雷电流陡度、雷电冲击过电压62、雷电危害: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63、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
64、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可作为接闪器。
65、接闪器材料: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避雷线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的duxin钢绞线。
避雷器并联在被保护设施上,正常时处在不通状态,有保护间隙、管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之分,应用最多的是阀型。
66、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
67、静电起电方式:接触-分离起电、破断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68、固体、人体、液体、粉体、蒸汽和气体静电69、防静电措施: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工艺控制、接地和屏蔽、增湿、抗静电添加剂、静电中和器大部分的低压触电死亡事故是由(电击)造成的。
保护零线和工作零线是一根线(PEN线)的三相四线低压配电系统是( TN )接地与保护型式。
使用的电气设备按有关安全规程,其外壳应有什么防护措施? ( 保护性接零或接地 )静电电压最高可达 ( 数万伏 ) ,可现场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火灾。
低压线路零线(中性线)每一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使用漏电保护器使用电气设备时,由于维护不及时,当 ( 导电粉尘或纤维 )进入时,可导致短路事故。
电力系统一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联结,这种系统称为(TN系统)。
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当易燃物质比空气轻时,电气线路宜(在较低处敷设或电缆沟敷设;)。
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 ) 的特点。
3、使用电钻或手持电动工具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答:(1)所有的导电部分必须有良好的绝缘。
(2)所有的导线必须是坚韧耐用的软胶皮线。
在导线进入电机的壳体处,应用胶皮圈加以保护,以防电线的绝缘层被磨损。
(3)电机进线应装有接地或接零的装置。
(4)在使用时,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
(5)每次使用工具时,都必须严格检查。
3、“电击”是电流直接通过人体造成伤害。
4、“电伤”是电能转化为其他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5、雷击,可分为直接雷击、感应雷击。
6、一般认为,1mA的电流通过人体,会有触电感觉。
7、一般认为,不超过10mA的工频电流通过人体,不会丧失摆脱能力。
8、一般认为,超过50mA的工频电流通过人体,可造成心室纤维性颤动。
9、电击的形式可分为:电击和意外触电电击。
10、接地装置承受对地电流时,在距接地装置20m处,跨步电压近似认为零。
11、避免造成雷击伤害的方法有:在建筑物上装设接闪器并直接接地;对不可直接接地的架空线路加设避雷线接地。
13、电气事故中的人身伤害可分为电流伤害、电磁伤害、静电伤害和雷电伤害。
14、在查找接地故障点时,工作人员应穿绝缘靴。
15、对可能存在剩余电荷的设备,进行检查或试验前应放电。
18、一年中,触电事故发生较多的月分为6-9月。
26、通过人体工频电流的有效值约1mA时会有触电的感觉,称此值为感知电流。
27、如果触电者尚未脱离电源,救护者不能直接接触身体,应设法使其尽快脱离电源,并防止触电者二次伤害。
28、人体触电后的严重程度和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流经途径、电流种类、持续时间及人体状况有关。
29、通过人体的工频电流的有效值不超过10mA时,不会丧失自主的摆脱能力,称此值为摆脱电流。
30通过人体电流的有效值达到50mA时,有可能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这是触电伤害的主要原因。
33、保护接零是指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保护零线相互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