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福州】近代坊巷名人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福州】近代坊巷名人

近代坊巷名人
概述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

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

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

葆祯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女儿。

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

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居于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

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练陆军。

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

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

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

”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相关整本阅读:
/ebook/f933922910a6f524cdbf850e.html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