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病健康宣教

常见病健康宣教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胎儿出生满28天这段时间称为新生儿期,此时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

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力较为低下,因此,做好新生儿的家庭护理,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心理调适。

新生儿已有视、听、嗅、触等感觉和肌张力活动等表现,不舒服时常以哭泣的办法与外界沟通,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要将新生儿作为一个会听话的孩子对待,多和他谈话、玩耍,并给予各种感官刺激,如亲吻、抚摸等,使其有安全感、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居室通风。

居室应选择朝南向阳的房间,室温最好保持在15℃左右,经常湿式扫地及开门窗通风,尽量避免太多的人出入,保持居室清洁卫生。

三、加强护理。

新生儿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勤洗勤换,最好在日光下晒干。

每日要洗澡更衣,保持皮肤清洁、舒适,洗澡的水温以烫手背为宜,一般40℃—42℃,环境温度以22℃为宜。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洗澡后用2%碘酊消毒脐带残端,直至脐带脱落、干燥无渗液。

脐部不宜涂用香粉等,以免异物刺激导致感染。

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冲洗臀部,并用纱布吸干,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尿布应放平整,以防红臀发生。

若发生红臀,可用5%鞣酸软膏涂擦。

保持耳道和耳后清洁,防止泪水及呕吐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

新生儿眼部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这是由于产道细菌感染所致,可用刺激性小的抗生素眼药水外用,每日2—3次,每次1—2滴。

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易受损伤而感染,故不宜擦洗口腔。

四、母乳喂养。

母乳经济、方便,营养成分易被新生儿吸收,且富含抗体,又能增进母婴感情,故以母乳喂养为佳。

每次哺乳前应清洗乳头,左右交替哺乳,以利乳汁分泌。

哺乳后应将婴儿竖抱起,轻轻拍背,以排出吸入的空气,预防呕吐。

提倡按需哺乳,孩子有饥饿性哭闹时也应哺乳,且喂奶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

当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及尿量减少时,应考虑母乳喂养不足,在添加牛乳的同时,仍要坚持母乳喂养,乳母因病不能哺乳时可考虑用牛乳喂养。

五、适时保暖。

新生儿衣被宜轻松柔软,保暖性好,不宜穿很多衣服或包得太紧。

睡觉不能蒙被。

洗澡、换衣、换尿布、喂奶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科学性。

若护理不当,可招致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从而危害婴儿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

若新生儿有其它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误事。

新生儿黄疸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 (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治疗1 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 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以弥温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

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肺炎的治疗原则是应用消炎药物,杀灭病原菌。

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早期治疗、足疗程,可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咳嗽应给予化痰止咳药物。

(一)一般护理及支持疗法:1、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为宜,相对湿度55~65%,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不易咳出。

防止交叉感染。

2、注意营养及水份供应;应尽量母乳喂养,若人工喂养可根据其消化功能及病情决定奶量及浓度,对危重病儿不能进食者,给静脉输液补充热量和水份。

3、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呼吸道痰液。

改善通气功能,增加肺泡通气量,纠正缺氧,减轻CO2潴留。

痰多稀薄者,可以反复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也可口服祛痰药物,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吸痰或用超声雾化吸入。

早产儿早产儿是未满37周的新生儿,由于全身脏器的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较低,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

早产儿吮奶及吞咽能力均弱,易有喂食耐受性不良或易造成坏死性肠炎。

肝脏不成熟,故凝血机制不健全,易致颅内及消化道出血。

早产儿的呼吸快而浅,并且常有不规则间歇呼吸或呼吸暂停。

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透明膜病。

护理:1、室温24-26℃,相对温度60%-65%,体温不升者,放入暖箱或设法保暖。

暖箱温度应依早产儿体重和体温情况,随时调整。

2、严格隔离,防止感染。

3、测体温、心率、呼吸每4h一次,酌情测量体重。

4、护理、喂奶治疗及检查各项工作,须事先充分准备,以便集中进行,动作宜轻柔,并注意速度。

5、提倡母乳喂养,体重1500g以上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应使其直接吸吮母乳,有吞咽能力而无吸吮能力者,可用滴管喂哺,无吞咽能力时,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目前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症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

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

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七大典型特征 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

2.哭声低微如“猫叫” 。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7.体重不增治疗措施1.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2.一般治疗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1)免疫球蛋白治疗(2)白细胞的输入(3)交换输血护理(1)保护性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

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2)保证营养供给所以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

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4)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6)此病治疗过程长,家长应积极合作。

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护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

新生儿脐部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的. 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吃奶少等表现。

临床表现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这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

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病情危重会引起腹膜炎,并有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

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治疗原则1.轻症者用3%过氧化氢液清洗脐部,再涂以75%酒精,每日3次。

2.脐部化脓,出现全身症状者可用抗生素。

预防普及新法接生,断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断脐后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