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爱学会爱付出爱
——采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摘要: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
因此,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把爱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爱教育培养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全落在传授知识上。
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
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
因此,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孩子们感受爱、学会爱、付出爱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关爱别人的楷模。
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摸仿。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
爱心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可以从成人的谈话和行为中,感受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
的这种优良品质。
记得在小班时班里有个叫锴锴的小朋友父母离异,年龄较小、身体也很弱,刚插班时,常哭哭啼啼,我很怜爱他,常常抱着他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时小朋友也被我的真情打动了,纷纷学着我的样子关心起锴锴,主动帮他装吃药的开水、穿鞋子、穿衣服等,有的还从家里带好吃和好玩的东西给他。
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投入了真情,已对其他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爱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爱心,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真情投入在幼儿爱心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开展主题教育,创设和营造幼儿关爱别人的氛围。
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形成和发展幼儿的良好品德,就必须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和要求内化为他们自己本身的素质。
所以,要使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幼儿的良好品德,教育者必须采用各种形式,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以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
每年的重阳节,我们以敬老为锲机,生成了“爱心大行动”等大型庆祝活动。
活动中我们借助班级的家长资源,邀请了爷爷奶奶艺术团来参与我们的庆祝活动,艺术团的爷爷奶奶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精彩的舞蹈,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孩子和老师。
而孩子们也穿着六一的盛装,用好听的歌和动人的舞蹈向爷爷奶奶献礼。
活动中孩子们把好吃的东西送到爷爷奶奶的嘴里、把自己制作的卡片送到老人的手中,当孩子们唱道:“爷爷为我打月饼”,老人们由衷的笑了……当孩子们用欢乐的舞
蹈向老人祝福时,老人们激动地热烈鼓掌了……当孩子们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时,老人们高兴地把孩子拥入怀里,并感动得潸然泪下……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幕,作为教育者我们也深受感动,同时也为自己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想孩子们身在其中,幼小的心灵一定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除此以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如:“爷爷奶奶我爱你”、“关心我的家人”、“我和爷爷奶奶做风筝”、“端午节,粽飘香”……在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唱老人、与老人制作手工、与老人分享食物,孩子们不仅知道老人最需要关心和照顾,也懂得了如何尊敬和爱戴老人。
又如在“关心灾区小朋友”的活动中,通过录像、电视、谈话等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地震灾区的小朋友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幼儿向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等。
让孩子们真正进入角色,不仅体验到关心、帮助别人的心情,而且心中有他人,并学会如何关心他人,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幼儿关爱别人的情感。
三、在生活中体验,巩固和内化幼儿关爱别人的习惯。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由于家长的溺爱,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别人也需要自己的关心、帮助。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断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与愿望。
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有小朋友摔到了,别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如果看到有的小朋友没玩具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不会做游戏或做不好,你希望别的小朋友不理你、笑话你,还是帮助你?”等的谈话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移情
的方法,让幼儿更好的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该怎样做。
在幼儿获得了爱的认知,产生了爱的情感后,我们就引导幼儿把认知、情感付之于行动上,教给幼儿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
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些道德行为练习的机会,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主动地关心老师、关心生病的小伙伴等。
比如在“如何关心生病的小伙伴?”这一生活实践中,前面已有“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样做”的谈话作铺垫,所以教师在此活动中更注重的是创造机会让幼儿实践,鼓励幼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生病的小伙伴表达自己的关心,并适时地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由此可见,以情感入手,使幼儿知道关心人是好孩子应有的情感与态度,每个人都是在别人关心下成长的,也知道任何事物都需要人们的关心。
同时我们还创造机会让幼儿实践,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关心、友爱行为,适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如设置一些情境表演,以激发幼儿的爱心:“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该怎么做?”、“小羊喝小河里的水,大灰狼要吃掉小羊,小朋友应该怎样帮助它?”幼儿通过以上情景的表演,那么关爱别人的情感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巩固和内化。
四、家园密切合作,合力培养和发展幼儿关爱别人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爱心,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就加强了家园间的互动。
对幼儿进行如何关爱别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不太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
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贝”,
吃、穿、玩都任着孩子来,对孩子真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认为孩子还小,哪能企求什么回报。
有的希望幼儿园加大智力开发的力度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的甚至认为培养幼儿的爱心,会使孩子从小吃亏,长大窝囊等。
为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对培养幼儿关心他人良好品德的高度重视,新学期刚开始,我们就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谈了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还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宣传了爱心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对爱心培养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了促进家园之间、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们在家访时,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爱心的方法。
如: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如何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等,使家长逐步掌握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忽视长辈的辛苦、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随意对待小动物等缺乏爱心的表现,孩子只是接受别人的“爱”,不懂得爱别人,就会逐渐变得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不会和别人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们认识到教孩子从小学会关爱别人,对人关心、体贴,这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也认识到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应适当地爱,不应溺爱、纵爱,而且在爱的同时,也应该教育孩子爱父母、爱别人。
具有爱心是每个孩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和家长们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感受爱、学会爱、付出爱。
愿所有的教师和家长们心中都充满真爱,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孩子,让我们把爱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相信它能生根、发芽,并结出喜人的硕果。
201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