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

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

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

即使,是死亡。

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

生,起始;死,终结。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

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

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

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

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

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

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

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

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

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

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

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

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

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

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

”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

”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

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

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

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

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

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

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

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

也就是爱。

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

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

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

看似简单,实则幸福。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

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

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

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

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

可这仅仅是个开头。

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

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

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

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

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

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

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

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我亲爱的表哥„„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稚嫩的红杉„„”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爱和人生的意义当文艺作品在探索人生意义的时候,“爱”总是那个最终的标准答案,在得出这个答案之前,往往会先排除掉权力、金钱、声望这些永远的配角,所以当说“人生意义是爱”的同时,往往带着排斥世俗成功的意味。

这种看似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无视我们对世俗成功的深切渴望,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懒惰的自限。

如果我们采用一个更加包容的,广义概念的“爱”----代表着我们个体所有的社会关系----把“爱”作为人生意义又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卡尔-;马克思说,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身份和自我认同,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成功”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幸福美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换句话说,人生意义的备选项,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我们与他人的共处为前提的,在这里,人生意义被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广义的“爱”。

再次换一个角度:人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自己的欲望,创造是欲望,奉献利他是欲望,亲密关系更是欲望,将人生意义等同于如何充分地、高质量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未尝不可。

人生意义的备选答案众多,这些答案在争论中不断扩大外延自己的含义,以至于最终这些答案的内容高度重合,很难找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一个非常乐观的启示:人生的意义不可能被限制在某一个狭小的概念中,换句话说,我们总能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自我实现。

接受与超脱接受才能超脱----无论你把这句源于佛教的思想作为人生哲学、心理学技巧还是冥想时的自我暗示,都很有效。

同时,对自身的接纳往往需要克服很多已有的观念,这些观点在你小时候,通过父母的教诲、自己的观察和影视作品灌输入脑,成为人生观的一部分。

读后感-;大部分时候,这些观念能让你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生活,所以你往往对这些观念不加审视,哪怕有些时候它们自相矛盾,或者形成偏见和浅薄。

《相约星期二》中提到:“接受别人替自己擦屁股并不羞耻,其实生来就没有理由要为这些事情感到羞耻”。

在克服羞耻感而达到自我接纳的过程中,身患绝症的莫里无疑会得到周围人最大的宽容,但他依然需要勇气去克服,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在自我接纳中,必然需要承受周围人也许隐形但持久的精神压力,非坚定者不能达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