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与教学研究 主持:李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吴瑕(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发展名城时,不同名城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进而指出研究涉及较少的方面和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KN字07-005(2008)01-0045-05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缩影,展示着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
随着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成了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少名城正在积极加大旅游规划力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保护与建设的相互矛盾问题。
在处理这一矛盾关系时,如何努力构建良好的环境因素,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城市,使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既符合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不破坏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回顾(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回顾1982年∀国务院关于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通知#中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第14条规定,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阮仪三,王景慧等认为: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目的在于宣传,唤起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研究者们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时,首先是分析其保护的意义。
王景慧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1]中回顾了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世界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的形成,通过对我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和国外的比较,指出,我国名城保护在内容上的特点是除了有形物之外还注意保护和发掘文化内涵,在保护范围上,我国的概念较复杂。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行政范围有关的政策概念&&确定某个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决不等于说这个城市的整个市域或整个城区都是保护范围。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什么,具体范围界线在哪里还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地方行政规章进一步明确。
邱静雯[2]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脉的见证,好好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文化特色,可使后代子孙对居住城市的历史渊源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旅游资源的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可见,研究者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都给予了明确的肯定。
那么,应该怎样界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概念呢?从国际上三部宪章的颁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其认知的变化过程。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中专门论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护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的矛盾日益明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威尼斯宪章#进一步论述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文明、一种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1987年10月,∀华盛顿宪章#阐述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作用和意义,保护原则和方法等,并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并主张将城市的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之中。
[3]另外,与名城相关的一些概念如何定义,学者们也给予2008年第1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NAL OF S I C HUAN ENG I N EERI N G TECHN I C AL COLLEGE2008年1月Jan.2008![收稿时间]2007-10-02[作者简介]吴瑕(1983-),女,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旅游学院2006级旅游文化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了相当的重视。
王景慧在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中引用1982年我国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提到: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推出能体现古城传统风貌的地区就是∃历史地段%。
王先生还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确定∃历史地段%的三个具体标准,并且把历史地段和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筑控制地带%的概念进行区分。
王世仁在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中论说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的基本认识时,说: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场所而不是文物遗存,文物遗存可以不与现代生活发生直接联系,而历史街区却不可能。
为我们对历史地段的保护提供了指导。
赵中枢在论文物保护到名城保护概念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中,把我国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空前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归于对文物概念和保护方法的认识问题上。
(二)研究所表现出的特点1.向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发展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极广泛的概念,包括建筑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相关学科。
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的沉淀积累,在一般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上更有一定延伸。
同时历史背景和不同的文化色彩赋予名城不同的特点,因此,运用各种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徐禾用社会文化心理解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在回答中国古建筑为何保留下来的很少时,认为技术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社会原因是把建筑物视为一家一姓权力象征的文化心理。
又指出农民群众运动、土地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对一些文物的破坏是与我国的社会心理有着实际关系的。
他还指出,要帮助广大群众克服旧的文化心理并树立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心理,以便给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文物的保护工作建立思想基础。
苏勤、林炳耀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生态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化生态是关键,并构建了名城综合保护的方法体系。
刘敏、李先逵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环境,建立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基因、文化物种、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明确了城市保护应该重视城市中的各类文化物种。
郑孝燮[4]认为城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两类,指出保护名城的历史文态环境,应当保护、保留、整治三者并举。
李继峰[5]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中引入解说系统的重要性。
他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缺失张扬性,解说系统不健全。
目前历史景区大多注重实物的陈列,缺乏内容丰富,生动的解说系统,缺乏口才与交际、知识和艺术相融合的高层次导游人员。
徐惠蓉论述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陈少牧把政治法律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纳入名城保护环境因素的构件中,认为良好的政治法律背景是关键的环节,经济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是重要条件,全民的积极参与是根本保证。
木基元[6]认为,对名城的保护应重视城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为例,指导云南省其他城市如何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案并加以实施,保存并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体系。
潘洵和徐惠蓉,都提出要兼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环境和自然协调。
王士兰在对水乡绍兴研究时,提出:古城外围环境的开发,为了配合古城风貌的保护与开发,对绍兴古城外围环境也作了相应的开发工作。
对环城河进行了整治,建成西园、百花园及三条沿河绿化带。
荣斌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文化美应当是传统城市文化美与现代城市文化美的协调融汇。
从美学角度论证了如何把握城市的文化风貌基调,提高城市的审美层次。
袁国友从历史的角度,先把昆明名城资源分成古代滇国青铜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元明清等不同历史阶段,再按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相应对策。
仇保兴在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资源问题上提出了应处理好政府管制和企业经营的关系;江金波,司徒尚纪在论述梅州的保护与开发时,多次提到环境的治理及环境清洁问题。
崔凤军,蒙吉军在以平遥古城为案例的研究中运用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陈望衡在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美学品格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需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指导从1983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1994年,我国已有历史文化名城99座。
对名城的保护意识可以说从那时侯起就已经逐渐形成。
2003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在上海同济大学成立,标志着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走向规范化。
其间,阮仪三,董鉴泓等大批学者在20多年的名城保护行动中,不断摸索,形成了相关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城市的格局,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要素,要从三方面来分析:名城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和名城特色的结构。
分析的层次,则是根据不同人群对名城的感知,通过调查研究取得,这就是城市的外延、本体和内涵。
并且指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和建筑设计方面统筹考虑,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秩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保护。
广义上来讲,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除了狭义上指的对传统建筑或街区的复原或修复及原样保存,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外,还包括对旧建筑及及历史风貌地段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文脉继承,特色保护等问题。
阮仪三先生等,分别从名城物质实体保护的三个内容,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整体空间环境进行论述。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有冻结保存和重建两种。
冻结保存指,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巩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即修旧如旧原则。
其实这一原则早在30年代梁思成先生在对我国古建筑修复时就已提出。
对历史地段的保护,有博物馆式保护,(类似文物古迹保护中的冻结保存)拼贴式保护。
拼贴式保护是指针对有价值的古建筑或民居分布较零散的城市,其中可迁建的建筑可按照环境的要求择地集中到一处。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由于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与特色,是名城区别于普通城市的关键,因此要从全城出发。
对它的保护,包括对城市布局的调整,开辟新区,逐步拉开城市布局,减轻旧城压力。
二是对古城格局的保护,包括古城有特色的城市平面,空间轮廓,轴线及相关的道路骨架,山川等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