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王国和张汉平宋新从陈立(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430400)[摘要] 涨渡湖湿地是武汉市新洲区唯一的市级湿地保护区.从涨渡湖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湿地恢复工程进行了阐述,对湿地恢复建设工程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设方案,旨在更进一步建设好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关键词]涨渡湖湿地保护区恢复工程涨渡湖湿地,作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确定江湖连通机制来开展湿地保护的湖泊,是长江中游北岸的重要湿地,是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鱼类和侯鸟的重要栖息地和淡水物种资源库。

2002年12月涨渡湖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WWF—HSBC长江示范项目第一个示范点,开始了保护涨渡湖湿地的工作。

2003年9月30日,新洲区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涨渡湖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协议。

2004年7月2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建立市级“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工程建设纳入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纲要》之中。

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范围项目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北靠大别山余脉、东西承接举水、倒水,南临长江,至武汉市区57公里。

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4°52′—114°34′,北纬30°45′—30°32′。

项目区内现有阳逻街、双柳街、龙王咀农场、涨渡湖渔场、涨渡湖林场等5个街镇场、有30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5643户、19160人、保护区内总面积为13389公顷,其中耕地3722公顷、水面6236公顷、林地661公顷、建设用地1382公顷、园地228公顷、未利用地1158公顷。

(二)自然状况1、地形地貌涨渡湖西为低山丘陵,南临长江,东北均为平原湖区。

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湖泊等天然湿地约9000公顷,有人工湿地约2000公顷。

2、气象状况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春季天气多变,常有连阴雨和冻害;春末夏初,偶见风、雹灾害。

夏季高温多雨,初夏属梅雨季节,雨期长短不一。

秋季日温差增大,有时晴天过多,有时秋雨连绵。

冬季气温最低,常有大风、寒潮和冰冻。

保护区年日照时数为1,932.8h,年平均水温为19.1℃,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降水量为1,242.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25.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1%。

3、水质状况涨渡湖区水质优良,达国家二级标准,无任何工业污染。

(三)资源状况1、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分布有浮游动物28种,底栖动物52种,野生鱼类约有52种,两栖类10种,爬行纲16种,鸟类142种,哺乳动物20种。

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1种(虎纹蛙),鸟类5种(小鸦鹃、红脚隼、红隼、普通鵟、斑头鸺鹠)和兽类2种(水獭、小灵猫)。

保护区内湿地经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仅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就有114种,如冬季有9种野鸭大量分布于涨渡湖、陶家大湖等湖中,小鸊鷉、董鸡、白胸苦恶鸟、凤头麦鸡等典型湿地鸟类分布广,数量多;而喜鹊、灰喜鹊、八哥、鹊鸲、棕背伯劳、家燕、乌鸫等成为农田村落类群优势种。

保护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472种,隶属113科314属。

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5属、6种,被子植物99科、295属、449种。

其中,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水蕨、粗梗水蕨、莲、喜树和野菱5种。

2、旅游资源①人文历史资源。

涨渡湖原本为长江,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经乌江待渡,站山等船。

忽风起云涌,山前山后暴雨倾盆,而皇立此山,滴雨未落。

乾隆皇帝,甚觉为奇,观山前倾盆暴雨,看山后雨如瀑布,犹似比赛,势不相让,帝曰:“朕观赛雨,倍感心旷神怡,今赐此山名为赛雨山”。

黄州太守闻之,即会请江夏、汉阳知府,同报湖广总督,来此山立一石碑,将帝赐山名刻于碑上,作帝游纪念。

据近年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在这里出现,汉代有大批移民寄籍于此,繁衍开发。

史料记载,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区。

涨渡湖区有西汉古暮群和乌龙镇旧址,近代李先念、张体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涨渡湖是鄂东抗日战争根据地,是新四军五师的后方。

五师14旅野战医院、后勤部被服厂、后勤邯修械所、日军反战同盟5支队、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三印钞厂和鄂豫边区税务总局等后方机关都设在涨渡湖。

②水域资源:涨渡湖主湖面积40平方公里,水面宽阔,水质清澈,水景浩渺,周围有赛雨:山、凤凰山等小山环绕,湖尤山色相映成趣。

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四围香稻,五更渔火,晨昏、阴晴,四季景致各异,令人心旷神怡。

③候鸟资源:初冬之际,如果来到涨渡湖,数不清的迁涉的候鸟将是这里的一大风景:高达二十余米的水杉和池杉,枝繁叶茂,遮天敝日;树上百鸟啼啭,数以万计的各种鸟类栖息其间;树下碧水微澜,成群结队的鸭鹅围绕在蓑笠翁的小舟旁欢歌。

有游人赋诗赞曰:俯首观鱼跃,抬头辨鸟音。

碧波浮绿树,水暖鸭天真。

(四)社会经济条件涨渡湖区的社会经济靠传统的种植业和渔业为主,其产值,产量的增加仍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利用,自然资源占优势的湖区渔业产值比重大。

(五)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据《新洲水利志》记载: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涨渡湖不是湖,名“断天河”。

属于新洲区管辖,2005年新洲区设涨渡湖街办。

二、存在的问题涨渡湖自然保护区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与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建共管、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

目前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获得性资源因素。

(1)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曾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内部管理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科研和宣教的功能不力;人员配备不完善。

为了便于对外宣传和科学研究,以促进保护,应加强科研和宣传力度,充实专业人员。

(2)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保护区仅开展湿地资源的定期监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缺乏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定位与动态变化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没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3)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管理技术手段原始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限制了保护区各种功能的发挥。

(4)人员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保护区受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制约,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人才素质起点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缺乏各个层次性和连续培训,使得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缓慢,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5)对公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教育力度不足保护区成立以来,特别是2002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点以来,保护区及周边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计划,影响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压力。

三、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重点1、人工种植水生植物在涨渡湖湖心处种植菱群系的伴生种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等水生植物,面积250公顷。

2、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湿地植物在陈咀至胡咀沿线平均100米宽的浅水水域内,种植水葱、莲、东方香蒲、水浊香蒲等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面积247公顷。

3、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在武汉市新洲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生态立体林业基地旁,计划栽植适宜湖北湿地环境条件生长的湿地植物10种,分成10个栽培小区,总面积10公顷。

4、人工造林在赛雨山、凤凰山、南山等地人工造林90公顷,在凤凰山种植马尾松、油茶、枫香50公顷;在赛雨山混交种植枫香、樟树、乌桕等阔叶树种20公顷;在南山补植雷竹20公顷。

5、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工程在挖沟处设置人工清淤1处,清理面积104公顷。

6、人工鸟巢在森林条件相对较好,鸟类相对集中的凤凰山、林科所水上森林等处设立人工鸟巢1000个,人工营造栖息环境。

7、鸟类投食点在涨渡湖、七湖、陶家大湖等湖泊的浅水区域建立鸟类投食点50处,以增加水禽饮料来源。

8、生态护坡建设在齐头咀至湖东湖边沿线建造2000米长、15米宽的生态护坡。

四、几点建议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新洲区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林业局分管的党组成员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组成员,其职责是: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项目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和措施,组织落实建设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协调内外关系,组织和领导项目实施。

2、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学习与培训办法,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将业务骨干送到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强化理论知识。

3、项目管理模式本项目建设全面实施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以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计划管理: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统一制订月份施工计划,按作业设计分月进行施工。

合同管理: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各项工程中标单位或实体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实施和兑现。

工程质量管理:项目建设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认真开展工程监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工序进行检查和验收,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开展下一工序作业,并责令限期返工,直至验收合格,确保工程质量。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追溯报账制,按工程工序质量验收结果,进行项目报账和兑现。

信息管理: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及对环境影响实施动态监测,及时更新数据,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管理。

档案管理:建立项目专项档案,对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财务帐目等,全部归档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