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体检人群运动功能测评服务

健康体检人群运动功能测评服务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运动功能测评服务Service Standard of Exercise Assessment for Chinese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Population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研究背景 (4)(1)重要性和必要性 (4)(2)适用对象 (5)(3)测试目的 (5)5、运动前评价 (6)(1)总原则 (6)(2)评估内容 (6)6、运动功能测试 (7)(1)测试程序 (7)(2)禁忌证 (7)(3)心肺耐力 (8)(4)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10)(5)柔韧性 (10)(6)身体成分 (10)7、特定人群(老年人) (11)8、与运动测试有关的一般要求 (11)(1)急救措施 (11)(2)场地要求 (12)(3)运动测试常用设备 (12)(4)人员基本要求 (12)附录 (14)附录1:PAR-Q问卷 (14)附录2: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价和分级 (14)附录3:医学评价 (15)附录4:运动测试的主要终止指标 (15)参考文献 (16)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运动功能测评服务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运动功能测评服务规范及相关支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健康管理机构或康养机构开展运动功能测评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424-2013 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GB/T 34285-2017 健身运动安全指南美国心脏协会(AHA)“临床运动测试实验室指南”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年)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第十版)居家老年人运动功能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2018年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运动exercise运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旨在促进或维持一种或多种体适能的体力活动。

(2)运动功能测评exercise assessment通过对人体运动功能进行整体客观评定,发现运动功能方面存在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各功能间的不均衡,给出安全有效的运动强度、运动量阈值及运动方式建议,评估急慢性伤病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高危人群high-risk groups高危人群是指有心血管、肺脏、肾脏疾病和代谢疾病的症状/体征或有确诊的疾病。

(4)中危人群moderate-risk groups中危人群是指没有心血管、肺脏、肾脏疾病和代谢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具有两个或以上(如≥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5)低危人群low-risk groups低危人群是指没有心血管、肺脏、肾脏疾病和代谢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不多于1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6)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心肺耐力是指一个人持续身体活动的能力,而反映心肺耐力的最佳指标是最大摄氧量(VO2max)。

(7)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气量。

(8)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靶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机能时有效而安全的运动心率。

(9)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肌肉力量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

(10)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肌肉耐力是指持续进行某些活动重复次数和持续时间。

(11)柔韧性flexibility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

(12)身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身体成分是身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

通常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物四种成分构成。

4、研究背景(1)重要性和必要性1)久坐与运动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一项[1]针对近15万人、长达9年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天久坐8 h以上的人,较久坐不足4 h的动得多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且“以站代坐”或散步等强度较低的运动并不能有效逆转久坐的危害。

同时,世界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2]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指出,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 min高强度运动,或同等强度的运动组合,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至少可以预防390万40-74岁的成年人过早死亡。

2)运动测试的价值“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因不适宜的运动导致的运动风险时有发生。

运动测评作为评定机体功能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评估运动风险、科学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监测以及减少运动损伤的意义极大。

近几年,随着国家颁布的系列文件政策的出台,运动测试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运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

目前,运动功能测试也已被国家卫生部列入卫生部《健康体检项目目录》。

然而,由于国内运动功能测评相应标准的缺失,导致健康管理机构开展运动干预服务时易出现目标疾病不统一、检查内容不规范、技术要求不明确等潜在风险。

因此,为满足我国每年近6亿人次以上健康体检人群对通过有效运动防治慢性病及提高健康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制定运动功能测评服务规范势在必行。

(2)适用对象18-79岁的健康体检人群。

(3)测试目的人体运动功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进行整体性功能化的量化评定才可以进行客观评价及干预与后续监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动测试越来越侧重于评估心血管风险,而不仅仅是检测冠状动脉阻塞[3]。

通过对心肺有氧耐力及肌肉含量体脂等指标进行多因素多角度分析,评估运动风险,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在处方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延缓年龄因素及工作生活方式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脊柱及关节功能的退化、以及进而引发的慢性劳损等。

5、运动前评价(1)总原则运动前评价的评价范围通常取决于危险评估和运动强度。

高危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运动测试作为运动前评价的一部分,以便获得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低、中危人群:进行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时,通常不推荐进行包含运动测试的运动前评价,而为了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该类人群也可以进行运动前评价。

(2)评估内容1)运动前健康筛查①自我筛查,多采用PAR-Q问卷(详见附录1);②有资质的健康管理专业人士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分级(详见附录2);③有资质的健康管理专业人士根据分层等级对筛查个体进行医学评价,主要包括医学检查推荐、运动测试推荐和医务监督推荐(详见附录3)。

2)医疗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试医疗史:医学诊断、以往体检结果、最近患病史、住院史、手术史、用药史、过敏史、工作经历、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脉率和心率、血压、肺部和心脏听诊、神经功能检查、皮肤检查等。

实验室测试:血清生化、全血细胞计数、血脂、脂蛋白、炎症标记物、空腹血糖、AIC和肺功能等检查。

3)血压高血压前期患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控制酒精、低钠低脂饮食,增加水果蔬菜摄入等。

高血压病人:除了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以外,还要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4)肺功能而对于45岁以上的吸烟者和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哮鸣音或有较多粘痰者,需通过肺活量测定获得用力肺活量、第1s最大呼气量、最大通气量和呼气量峰值。

通过以上数据可初步识别病人在运动前是否会出现限制性或阻塞性呼吸异常等症状,从而预测个体的健康资源使用率和死亡率。

6、运动功能测试(1)测试程序1)测试前准备[4].测试前3 h内应指示受试者不要进食或吸烟,应穿着适当的衣服进行锻炼,尤其是在鞋类方面;.测试前至少12 h内不得进行任何异常体力劳动,测试前24 h要喝充足的水;.当出于诊断目的进行运动测试时,可以考虑停药,因为某些药物(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会减弱运动反应并限制测试解释;.简要病史和身体检查,排除禁忌(见(2)禁忌证),发现重要的临床体征。

2)监测设备针对不同运动风险选用不同监测设备:.高风险人群:运动过程中需要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ST段;.低、中风险人群:运动过程中可以用心率腕表代替动态心电图监测。

(2)禁忌证运动测试禁忌症分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一般来说,有绝对禁忌证的病人在病情稳定或进行适当治疗后才可以进行运动测试;而有相对禁忌证的病人只有在仔细评价风险/收益后才可以决定能否进行测试。

1)绝对禁忌症①近期安静心电图显示有严重心肌缺血、近期心肌梗死(2d内)或其他急性心脏事件;②不稳定型心绞痛;③可引起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未控制的心律失常;④严重的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⑤未控制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⑥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⑦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⑧怀疑或已知动脉瘤破裂;⑨急性全身感染,伴发热、全身疼痛或淋巴结肿大。

2)相对禁忌症①冠状动脉左于干支狭窄;②中度狭窄性心瓣膜病;③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④严重高血压[如收缩压>200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⑤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⑥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形式的流出道狭窄;⑦运动中加重的神经肌肉、肌肉骨骼疾病和风湿性疾病;⑧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壁瘤;未控制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粘液性水肿);⑨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⑩精神或躯体障碍导致的运动能力显著低下。

(3)心肺耐力1)最大摄氧量心肺耐力作为评估健康相关体适能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VO2max是其评价标准。

通过面罩测量气道内气体交换评估呼吸系统对运动应激的反应情况。

2)测试方式测试方式一般包括极量和次极量运动测试,次极量运动测试为目前常用。

①极量测试要求受试者做到力竭,需要在医务监督和配有急救设备的情况下进行,不适合静坐少动、或存在心血管及骨骼肌并发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

②次极量运动测试是通过单级或者多级次极量负荷下的心率反应来预测最大摄氧量。

在受试者达到85%年龄预测最大心率下作为终止试验的条件之一。

次极量运动测试需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才能准确评价最大摄氧量:a. 在每一级负荷下达到稳定心率;b. 心率和运动负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c. 最小化实际与预测最大心率之差;d. 受试者不存在影响心率的因素包括药物、咖啡因、心理压力等;e. 每个人的机械效率相同即在给定负荷下的最大摄氧量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