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程序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程序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程序1.目的规范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保证实验检测前标本质量。

2.范围微生物检验标本。

3.职责3.1 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负责指导病人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3.2 门诊抽血人员和病房护理人员负责临床标本的采集,特殊标本由临床医师采集。

3.3 标本运送人员负责及时送到检验科细菌室,急诊检验标本和值班采集的标本由临床科室相关人员直接送到细菌室(备注:周一至周五8:00AM~5:30PM、节假日8:00AM-12:00AM 送细菌室,余下时间送门诊检验室)。

4.程序4.1 采集标本前,采样人员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确认采样计划并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

包括核对医嘱,打印条形码,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粘贴条形码及指导病人做好采样前的准备工作等。

4.2 认真核对病人、标本容器和检验申请是否一致,严防差错。

4.3 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采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来采集标本,注意避免自身正常菌群的污染,各标本采集技术、设备和方法参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指南。

4.4 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时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拭子,最好选择活检或抽吸物;厌氧菌培养标本的运输应避免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切不可冷藏;厌氧标本采集与需氧标本采集均参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指南。

4.5 收集足够量的标本,量少可能导致假期阴性结果。

4.6 在每份标本容器上贴上条形码标识,标识中包含有病人基本信息与检验项目,有时还需标明标本来源、采集部位、采集时间。

4.7 将标本放置于合适的密封容器中。

4.8 采集样品所用材料需按照废弃物处理程序处置,参见《废弃物处理程序》)。

4.9 采集标本后,运送人员及时送到检验科细菌室。

4.10 标本运送人员收集标本时,需核对标本数,用硬质、密闭防泄漏的二级容器将标本安全送抵细菌室,参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指南。

4.11 标本送达细菌室后,运送人员需与细菌室标本接收人员对标本进行核收登记并签名。

4.12 标本采集和运输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参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13 采样人员需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采样,病人自行留取标本时,需受专业人员的指导。

4.14 所有标本必须记录采样时间并立即送检,一般不得超过2小时。

4.15 组织标本如果在厌氧转动系统中存放,不能超过20~24小时。

4.16 志贺菌(应立即处理)、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对环境温度敏感,因此脑脊液、生殖系统、眼或内耳标本不能冷藏。

4.17 标本采集后无论运送距离的远近都应按要求进行标本的包装和标识。

4.18 微生物标本采集指南详见下表。

微生物标本采集指南(一)1/d表示一天中仅需送检1次,无需多次重复送检相同标本。

1/d表示一天中仅需送检1次,无需多次重复送检相同标本。

细菌室标本接收处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细菌室标本接收处理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室不误检、漏检。

2.范围适用于细菌室所有标本。

3.职责细菌室标本接收、处理岗位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程序4.1 微生物标本送至细菌室后,接收人员与标本运送人员共同核对标本及标本信息,并记录,包括接收标本数、接收人与接收日期。

4.2 细菌培养标本需抄写培养记录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ID号、标本种类、检验申请条码号、接收日期,并在医院信息系统上记费,记费时只收细菌培养、鉴定费用,药敏费用先不记,如果标本中分离到致病菌后做药敏试验时再收药敏费用。

4.3 涂片染色镜检标本先编号后在记录本上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ID号、检验申请条码号、标本种类、接收日期。

5.相关文件及记录表格5.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1: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075.2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07).2008备注:值班人员按4.1进行。

细菌检验标本处理完后不能丢弃,交班时需将贴有检验条形码的原始标本与其它涂片及培养物一起交细菌室!!细菌室标本拒收程序1.目的规范标本拒收程序。

2.范围适用于细菌室所有标本。

3.职责细菌室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程序4.1 细菌室检验人员应根据各类标本的送检要求评估标本的合格性,具体参见《标本采集运送程序》。

4.2 必须严格执行标本的接收、拒收制度和标准,拒收所有可能导致错误结果的标本。

4.3 下表中列举了常见微生物标本拒收原因及处理方式。

4.4 下表中列举了一些不适合微生物学检查的标本及替代处理方法或建议。

4.5 在《不合格标本处理记录表》上登记相关信息,至少包括:病人信息、标本种类、标本采集人姓名、标本采集时间、不合格原因及性状描述、识别者签名及时间。

1.目的:规范细菌检验标本处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细菌检验标本。

3.职责:细菌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本程序。

4.程序:4.1 血液标本接收标本后,立即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将血细菌培养瓶置于全自动培养仪中培养。

4.2 痰标本4.2.1接收时检查送检标本质量,随后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4.2.2 用接种环挑取脓性痰液后在第一区反复涂抹,尽量将包裹在痰中的病原菌接种在平板上,如无法用接种环挑取痰液时,用无菌棉签挑取标本分别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的第一区,然后用接种环划第二、第三区。

4.3 咽拭子标本:接收时检查送检标本质量,随后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将标本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的第一区,然后用接种环划第二、第三区。

4.4 脑脊液、关节液、心包穿刺液、胸腹水等穿刺液:床边抽取体液标本(成人瓶:5~8ml;小儿瓶:1~3ml)注入细菌培养瓶后送实验室。

接收标本后,立即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将血细菌培养瓶置于全自动培养仪中培养。

4.5 粪便或肛拭标本:接收时检查送检标本质量,随后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立即取粪便脓血部位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和SS平板。

4.6 尿标本:接收时检查送检标本质量,随后抄写检验记录单,住院病人需先收取细菌培养鉴定费用。

门诊病人在检验记录单上记录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将尿标本混匀,用10μl (可用定量加液器)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TM巧克力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备注:值班人员执行4.1~4.6程序,可不抄检验纪录单和收费!!1.目的规范细菌检验标本接种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范围:细菌室所有标本的接种。

3.职责细菌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本程序。

4.程序4.1 分区划线法4.1.1 此法多用于粪便等含菌量较多的标本。

4.1.2 用接种环先将标本涂布在平板第一区并作数次划线,再在二、三区依次用接种环划线。

每划一个区域,应将接种环烧灼1次,待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

每一区域的划线应接触上一区域的接种线2~3次,使菌量逐渐减少,以形成单个菌落。

4.2 定量接种划线法4.2.1 本法用于尿液等标本的细菌计数。

4.2.2 将尿标本混匀,用10μl(可用定量加液器)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划线,不需分区。

4.3 斜面接种法4.3.1 此法主要用于鉴定或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生化特性和动力。

4.3.2 用左手握住菌种管和斜面培养管底部,右手持接种针(环)。

用右手小指与手掌、小指与无名指分别拔出两管的棉塞,将管口通过火焰灭菌。

用接种针(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移种之菌落。

伸入斜面培养管内,先从斜面底部到顶端拖一条接种线,再自下而上地蜿蜒划线,或直接自下而上地蜿蜒划线。

将接种针垂直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4.4 穿刺培养法4.4.1 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某些生化反应。

4.4.2 以接种针挑取细菌培养物,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4.5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标本,在试管内壁与液面交界处轻轻研磨,使细菌混匀在液体培养基中。

备注:值班人员执行4.1和4.2程序!!墨汁染色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墨汁染色操作规程。

2.原理墨汁染色(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菌体本身不着色的染色法称负染色法。

在黑色印度墨水的背景下,可清晰观察到酵母细胞周围环绕着一圈明亮的区域,即粘多糖荚膜,因此印度墨汁可以检测到是否有囊状物包裹的酵母存在,此法用以观察细菌及某种真菌的荚膜等。

3.标本类型标本:脑脊液标本量:脑脊液≥2ml处理方法:以3000r/min离心10-15min,取沉淀物待用。

稳定性:新型隐球菌在脑脊液中较为稳定,送检时间无特别要求,常规送检即可。

4.实验试剂试剂:印度墨汁;型号:HB6265;规格:50ml/瓶;厂家:青岛海博5.染色方法脑脊液等液体标本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布于洁净玻上,然后加印度墨汁1小环(或更少)混匀,加上盖玻片,轻压一下,使混合液变薄。

在低倍镜下寻找有荚膜的菌细胞,找到后换高倍镜确认。

镜下背景呈黑褐色,菌体无色。

6.质控新型隐球菌ATCC32609为阳性,白念珠菌ATCC90038为阴性。

7.结果判断新型隐型球菌可呈宽阔透亮的厚荚膜,背景为均匀的黑色,白细胞被染成黑色不透亮,但核形明显。

8.注意事项8.1 如无印度墨汁时,也可选用其它墨汁或墨水替代,但颗粒不能太粗以免影响观察。

8.2 液体标本均应离心后取沉淀物与染液混合,以提高检出率。

8.3 保证结果正确可靠,提高责任心,做到全片检查。

9.临床意义主要应用于新型隐球菌的鉴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