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


贞观君臣的宫廷诗歌创作
贞观年间是唐王朝基业初创、力求巩固的时期,当 时宫廷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应制颂圣、润色鸿业和以隋 为鉴、谏议讽喻两个方面,诗风开始由六朝绮靡浮艳 向典雅中和转变。 卢照邻曾在《南阳公集序》中云:“贞观年中,太 宗外厌兵革……内兴文事,虞(世南)、李(百药)、 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珪)、 魏(徴)、来(济)、褚(亮)之辈以才术显。咸能 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指 唐王朝)之得人,于斯为盛。……变风变雅,立体不 拘于一途;既博既精,为学遍游于百氏。”概括了贞 观宫廷文苑兴盛的气象。 这一大批宫廷文人绝大多数是元老重臣。他们深受 围绕在太宗周围,深受赏识,身居要职,参与新朝的 重大政治和文化学术建设,不仅对实现贞观之治做出 了重大贡献,而且形成了当时的文学中心,以他们较 为鲜明的文学观念和大量的宫廷诗作,领导着当时文 学创作的主要潮流。 其中成就较大的诗人当推唐太宗李世民和虞世南、 魏徴、李百药等人。
南北文化的交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 面貌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 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 不同的风貌与特征。 魏徴《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 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 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 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 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 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徴《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 “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 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到盛唐前期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 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 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 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 上雄,虚生真可愧。
诗成二泣下数行(《旧唐书· 李密传》)。 再如魏徴,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随李密降唐,自请安辑山东,在出关时作《抒怀》(一作《出关》) 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 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 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 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抒发了他风云际会、君臣遇合后,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风骨凛然,气格高迈。
唐代诗歌
618 — 907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
2006年3月29日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唐诗创作的繁荣

数量众多
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余人,诗48900余首,共 900卷。其中有别集者691家,这个收录并不完备,尚有不少遗逸。陈尚君《全唐诗补编》 在吸收近现代唐诗辑佚成果的基础上,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徐俊的《敦煌诗集残 卷辑校》又新辑唐人逸诗近千首。三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如果再加上散佚 不传的,数量应该更加可观的。所以,在有唐一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 如此巨大的收获,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上官婉儿
初唐大诗人上官仪的孙女,颇有诗才,深得武
后赏识,为当时诗坛领袖,被后人称为巾帼首相第一人。
武后 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像
乾陵
无 字 碑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
唐代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 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 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 自由发展,并且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 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 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 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 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 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 图》)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 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 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
隋末唐初山东士子的刚健之作
隋末唐初,许多文士尤其是山东士子(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因时乘势, 纷纷希望在改朝换代、开国奠基的过程中建立功勋。他们的诗歌多表现经年征战生活和奔波求主的 境遇,得志的慷慨、豪迈与失意的潦倒、怨愤并呈于诗中。 如李密在起事反隋过程中,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曾隐姓埋名,聚徒教授。经数月,郁郁不得 志,作《淮阳感怀》诗:
张旭草书欣赏
张旭(658-74 2),字伯高,苏州人,唐 代书法家。他不仅楷书精妙, 草书尤为见长。其书得东晋 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 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 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助。 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 鹘落,气势如虹,有急雨旋 风之势,被称为“狂草”, 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 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 冕”。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 书《肚痛贴》、《心经》、 《醉墨贴》、《千字文》、 《自言贴》、《古诗四贴》 等。
唐诗繁荣诸因素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繁荣提供了一




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 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 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 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 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 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 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唐代的异域文化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
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 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 关系,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走向繁荣,形成了“贞观之 治” 与“开天盛世” ,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 。 《资治通鉴》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 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 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 响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 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 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 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其中一些人甚至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 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的“放荡齐赵间,逑马颇清狂”。 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 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体验。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 行为方式,许多诗人具有侠客的气质,这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放不羁的 魅力。 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是唐代文学得以繁荣的肥沃 的政治经济土壤。
唐王朝国家的版图
唐诗史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
唐代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 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 晚四个阶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 元初(713)近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 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 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哀帝天 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
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 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 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 偶等艺术技巧的探索与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 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 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继承了 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高 峰的。
唐代皇帝的提倡与重视
唐代历朝皇帝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 创作也时加倡导、褒奖。 唐太宗为秦王时,于武德四年(621)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 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 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 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 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皇帝,为了吸引人才,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 进士科,这对于吸引士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创作繁荣,都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 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 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 尤其大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