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全套课件254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全套课件254
3·知人论世
文学批评除了以意逆志外,还要联 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 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王国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 解者,寡矣。”
第二节 总结·孟子的继承与新创
孟子的“仁政”更为空想和理想化, 把它建立在“不忍”之心的心理原 则上
孟子的“性善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第四章《庄子》选录
庄子其人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
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也。”
妻死,鼓盆而歌
第一节逍遥游——庄子哲学的核 心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第三节《庄子》的主要内容
1·探寻规律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开辟了与儒家的功能论不同的本体 论研究的新角度,对文艺创作内部 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对“政”与“刑”
2 .文艺思想
2·1文艺与政治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2·2文学的社会作用 《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接上
2·3文艺批评标准——中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八佾》 )(孔安国释 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 也。”)
《关雎》“后妃之德”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
汉代封建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第三节 六义说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 写作方法。(后人观点)
“六义”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表现的特点规律之概括,作为古代 诗歌密切系现实的优良传统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 广泛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第四节 诗歌创作标准
中国历代文论 精选
第一讲 先秦两汉文论
第一章 先秦文论概述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 论的萌生期。
文艺思想处于萌生状态,和哲学、 历史、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混合 在一起。
第二章 《论语》选录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毕
生致力于自己“仁政”的政治理想, 奔走诸侯各国十四年,风餐露宿却 “累累如丧家 之犬”(司马迁语), 未果,回归故里讲学继续传播自己 的思想 。
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杀人越货、 民不聊生、争权夺利
享乐风气——声色犬马、违背传统 孔子提倡“礼”对抗“礼崩乐坏”
第一节 后世对孔子的定位和 评价
在当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只是百 家争鸣中的一家。当时最显耀的是 以老庄为首的道家。
后世,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孔子的 思想主张正好适应了治理国家管理 人民的需要。
“发乎情,止乎礼义” 文学创作不 能违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统治 者的根本利益。
接上
2·3 “和”即是适中、恰如其分。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 即折中、调和。
3·道德修养
君子——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品质;“文”
指人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 孔子主张文质并重,即内容与形
式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 于他中和的文学理论。
总结
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文艺思想基本上 都是着眼于“用”,孔子密切联系 政治教化的文艺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提倡关怀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一是偏重于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功用,忽视审 美创造的特殊性。
第二节《论语》的主要内容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结集而成的。孔 子的言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尤以“仁政”、“爱民”的政 治主张、中和的文学批评标准、 “文质彬彬”的道德修养最为后界 推重。
1 .政治
孔子主张施行“仁政”。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主张维护“礼”的统治秩序,反
第三章 《孟子》选录
孟子其人其事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第一节《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与“礼” 的思想,在“仁”即“爱人”的基 础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文学理论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他 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批评方法论和“知言养气”说。
1·知言养气
第六章《史记》
司马迁 太史令 李陵之祸
《史记》 发愤之作
腐刑
第一节 司马迁文艺思想
1·“发愤著书”
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 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 有为而作;唐代韩愈的“不平则 鸣”,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等等,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接上
2·实录·春秋笔法
《春秋》“寓义于事(史)”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是非颇谬于圣人” 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文学精 神的结合。
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的“养气”,即对自己本性中
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 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这样就可以 成为思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
2·以意逆志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孟子首次提 出分析理解诗义的方法论,即是 “以意逆志”。解诗说诗,必须领 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 身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
第七章 《毛诗大序》
“四家诗” 齐,鲁,韩,毛 后 仅存毛家
诗大序 小序
第一节 情志说
“志” 先秦:志意 胸怀 侧重于思想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志与抒情 情感与思想并重
情志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很大, 特别是魏晋以后的主情说。
第二节 讽喻教化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
第四节 意境说的源头
1·超越语言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意境的虚实结合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 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特征,其实质即是对 语言的超越。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即是其根 源之一。
2·虚实结合
庄周梦蝶
第五章 两汉文论概述
文史哲开始分家,以诗歌辞赋散文 为主的文学创作日趋繁荣,并出现 了对文学规律探索的文学理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