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与研究进展
我国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与研究进展
甘蔗黄叶综合症又称甘蔗黄叶病, 是 1992 年在美国首先报道的一种新病害, 已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此 病, 其在世界各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其对甘蔗生产造成的影响, 受到世界各产蔗国的高度关注。2003 年王伯辉 等报道广西发现甘蔗黄叶病[16], 随后广东、海南也发现黄叶病[17, 3]。该病正在国内扩散。目前已知甘蔗黄叶病 病原有两种: 甘蔗黄叶病毒( SCYLV) 和甘蔗黄叶植原体。目前田间发生的甘蔗黄叶病都是病毒型。最近的研 究表明, 广东既有 SCYLV 又有黄叶植原体[3]。
收稿日期: 2006- 10- 02 作者简介: 王伯辉( 1948- ) , 男, 广西柳州市人, 广西甘蔗研究所植保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 甘蔗病虫害及防治。
第3期
王伯辉: 我国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与研究进展
49
花叶病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在抗 ScMV 的基因工程方面福建农林大学在国内首次获得了对甘蔗花 叶病毒具有高度抗性的转基因甘蔗植株, 并通过农业部批准进行中间试验[5]。 1.3 甘蔗宿根矮化病
1.8 甘蔗线虫病 我国人多地少, 甘蔗产区土地面积有限, 甘蔗一般都长期连作, 连作和多年宿根很利于线虫的繁殖, 因
此线虫病在我国甘蔗产区普遍发生。线虫为害甘蔗根部, 地上的茎叶没有明显症状, 不是严重发生很少引起 注意, 而该病在地上茎叶的症状与营养不良、管理不善相混淆, 很容易被忽视。大部分蔗地的线虫病还没有严 重发生。为害甘蔗的线虫种类较多, 1996 年黎少梅报道, 仅广东、广西鉴定的就有 18 属 7 种[18], 广西以矮化 线虫、螺旋线虫为优势种[19], 广东、福建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20, 21]。
中 图 分 类 号 :S435.661
文献标识码: A
病害是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 但是长期以来甘蔗病害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世界上已知 的甘蔗病害已达 160 多种, 我国发现的有 60 多种, 其中大陆蔗区发生的大约 50 种[1]。历年来对甘蔗生产造 成较大影响的病害有: 凤梨病、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 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新病害是甘 蔗黄叶综合症( YLS) 。其它病害有的常年发生但未造成严重影响, 有的某些年份仅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本 文介绍其中 8 种较重要的甘蔗病害和 7 种值得注意的甘蔗病害。
黄孟群等 1987 年首次报道了我国部分省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诊断结果[9], 1997 年福建也作了相关报 道[10], 2000~2003 年广西也对自治区内主要蔗区的甘蔗宿根矮化病作了较全面的调查, 并引进了 PCR 技术进 行病原检测[11]。由于宿根矮化病症状不明显, 病原镜检困难, 准确、可靠、简便的检测技术对宿根矮化病的诊 断尤为重要。目前的 PCR 技术存在操作较繁杂、结果不太稳定等缺点, 周凌云等优化 PCR 技术, 建立了 Lxx 双重 PCR 技术和巢式 PCR 技术, 提高其检测的准确性[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由澳大利亚开发的 ELISA 技术也已开始在国内应 用[13]。宿根矮化病主要通过种茎和砍蔗刀传播, 尚未见有抗病品种。目前主要推广健康种苗技术, 通过组织培 养结合茎尖热处理脱菌, 繁育无菌种茎供大田种植[14, 15]。 1.4 甘蔗黄叶综合症
药剂浸种可以防止蔗种感染赤腐病, 但对生长期间的甘蔗发病没有作用。生长期间喷施农药对蔗茎发生
50
中
国
糖
料
2007 年
的病害作用不大。由于我国甘蔗赤腐病大多是轻度发生, 生产上很少采取防治措施, 也没有进行抗赤腐病品
种的研究。
1.7 甘蔗梢腐病 甘蔗梢腐病是甘蔗生长中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几乎所有的甘蔗生产国都有发生。由于甘蔗罹病后
赤腐病是世界甘蔗重要病害之一, 广泛分布于各产蔗国。此病在印度和美国曾给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危 害, 尤其在印度, 由于赤腐病病原菌变异很大, 已出现 6 ̄7 个以上的变种, 一个抗病品种种植 4~5 年就失效, 故在该国称为甘蔗的癌症, 至今仍防不胜防。
我国的甘蔗赤腐病在各蔗区都有发生, 而且大多的栽培品种是感病的, 但是品种间感病的程度有较大差 异。一般甘蔗仅在叶片中脉产生赤色条斑, 蔗茎多为伤口感染, 甘蔗仅在伤口周围产生红色病斑。而甘蔗罹病 后蔗肉变成红色间夹白斑导致植株死亡的还很少。染病的甘蔗, 除了对产量造成影响外, 病菌还能促使蔗糖 转化, 从而降低蔗汁纯度和减少蔗糖分。目前我国的糖厂甘蔗收砍与压榨脱节严重, 从砍蔗到压榨的间隔时 间长, 赤腐病病菌的入侵造成的糖分损失应该引起糖厂重视。
甘蔗凤梨病是蔗种储藏期和蔗种萌芽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由于该病对甘蔗种茎及其萌芽造成严 重影响,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防治凤梨病一直是确保甘蔗全苗的重要措施。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大 型分生孢子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土壤是甘蔗凤梨病的第一侵染源。病菌从种茎切口侵入, 使种茎组织变 质腐烂种芽坏死。种芽的萌发速度和蔗种被病菌侵入后腐烂变质的速度成了生死时速, 蔗芽在种茎腐烂扩展 到蔗芽之前能够长成幼苗并长出苗根, 就可独立生存, 免遭病害。因此大田生产上病害发生的轻重, 一是温度 湿度是否适合蔗芽的萌发生长, 二是品种的萌芽速度快慢, 田间发病较轻的甘蔗多是萌芽快的品种。
甘蔗黄叶病通过种茎和蚜虫传播, 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是粤糖 93/159 感病, 广西 廖平农场种植的粤糖 93/159 有 80%表现黄叶病症状[25], 在一些甘蔗良种繁殖场粤糖 94/128、台优、新台糖 25 号也有明显的病症。由于很多品种染病后不一定表现出症状, 症状诊断不能完全说明病害发生的实际情况。 目前采用 RT- PCR 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对甘蔗进行黄叶病诊断。我国已经采用 RT- PCR 技术检测甘蔗黄叶 病, 但是还没有用 RT- PCR 技术对甘蔗黄叶病进行普查, 已染病的品种和黄叶病发生的范围还没有弄清楚。 研究表明,采用热水处理蔗种的方法不能将 SCYLV 完全脱除, 目前防治甘蔗黄叶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 品种或无病蔗种; 甘蔗生长期做好蚜虫防治工作; 做好甘蔗引种的检疫, 防止引进新的感染黄叶病品种。 1.5 甘蔗凤梨病
过多, 都可引发梢腐病大发生。施用药剂可以较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喷施农药应该在发病初期进行。罹病
的甘蔗植株经过及时救治, 大多能恢复生长, 尽管生长速度已经受到了影响。
目前的栽培品种间对梢腐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现在不少蔗区品种单一, 很多以新台糖 16 号或新台糖 25 号 为主栽品种, 在一个蔗区内一个主栽品种面积常占甘蔗总面积的 80%甚至更高, 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蔗区内对甘蔗 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既是糖厂压榨的需要, 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需要。目前我国没有进行抗梢腐病的育种工作。
中国糖料
48
Sugar Cr ops of China
综述
文章编号: 1007- 2624( 2007) 03- 0048- 04
我国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与研究进展
2007 年 第3期
王伯辉
( 广西甘蔗研究所, 南宁 530007)
摘 要: 介绍了我国重要甘蔗病害发生和研究的情况, 并提出甘蔗病害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 甘蔗病害; 发生; 防治
1 甘蔗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研究现状
1.1 黑穗病 一种由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我国南方各蔗区均有发生, 受害甘蔗生长畸形且最终抽出黑色鞭状物
而无收获价值。黑穗病是被人们最早认识的甘蔗病害。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 50 多年中, 先后在我国大陆 蔗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家品种— ——竹蔗、台糖 134、桂糖 11 号都被黑穗病严重感染, 先后被淘汰。目前在国 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新台糖 16 号和新台糖 22 号在很多蔗区也已受到黑穗病严重感染, 正面临被新的抗病品 种取代的局面。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病害。
对黑穗病的防治, 可以采用蔗种消毒、蔗株喷洒药剂和拔除病株的方法, 但没有普遍采用。目前主要的措 施是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过去我国大陆没有开展甘蔗抗病育种的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八五”甘蔗 攻关项目中开始黑穗病的抗性研究, 国家“九五”甘蔗品种攻关后把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作为新品种的 评价指标之一, 从此以后审定推广的甘蔗新品种对黑穗病都是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
甘蔗宿根矮化病是世界很多产蔗国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由于该病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和内部症 状, 病原细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又能通过常用的细菌过滤器, 过去曾误认为是病毒引起,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确认为细菌。我国大陆在 1986 年开始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均证实该病在 这些蔗区普遍发生, 而且在很多主要栽培品种中严重带病, 也是造成这些栽培品种“种性退化”的重要原因。
甘蔗黑穗病病原有多个变种, 台湾发现有 3 个生理小种, 一般认为大陆蔗区有 2 个生理小种。由于世界 各国对小种鉴定使用的鉴别寄主不一, 各国小种命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各国小种鉴定结果难以比较。随着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DNA 指纹技术在病原及其小种的鉴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许莉萍等采用 PCR 法检 测甘蔗中黑穗病病菌, 并可用于区分该菌的两个交配型(a 和 b 型), 但 DNA 标记技术尚未在该菌生理小种的 研究中得到应用[2]。 1.2 甘蔗花叶病
对甘蔗花叶病的防治生产上可以采用热水浸种的方法, 但是因需要大容量的热水池和控温设施, 在国内 甘蔗生产上没有采用。选育抗病品种是我国目前防治花叶病的主要手段。我国大陆蔗区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开始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的研究, 90 年代后期把甘蔗品种对花叶病的抗性作为新品种的评价指标之一。90 年 代我国引进了甘蔗健康种苗技术, 开始采用热处理和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健康种苗, 为防治
甘蔗花叶病又名甘蔗嵌纹病, 是各产蔗国普遍发生的一类病毒病。近些年来, 通过分子检测, 已明确引起 甘蔗花叶病的病原至少有 3 种: 甘蔗花叶病毒( ScMV) 、高粱花叶病毒(SIMV)和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cMV 和 SIMV 在 我 国 蔗 区 普 遍 分 布 , 广 东 、广 西 蔗 区 以 ScMV 为 优 势 种 , 浙 江 以 SIMV 为 优 势 种[3]。 糖 料 蔗 主 要 受 ScMV 侵染, 而果蔗则较多地受到 SIMV 的侵染[4]。已知 ScMV 有 10 多个株系, 一般认为我国大陆蔗区 ScMV 有 A、D 两个株系, 台湾蔗区 ScMV 有 A、B 和 A+B 三个株系[5]。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我国对甘蔗花叶病毒 的检测已采用血清学与电镜结合的免疫电镜技术(SEM), 并对利用斑点杂交法和 RT- PCR 技术检测甘蔗花 叶病毒进行了研究[6]。最近李文凤等的研究表明, 云南甘蔗花叶病病原较复杂, 既有线状或球状病毒的单独侵 染, 又有线状和球状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其具体的种类鉴定或株系归属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