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础知识之病句类型及修改一、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7、主客颠倒: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2、动宾搭配不当: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4、主宾搭配不当: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应将"国家"改为"行为)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三)成分残缺赘余1、成分残缺(1)缺主语: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2)缺谓语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3)缺宾语: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搏"后加"精神")(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5)关联词语残缺: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2、赘余(1)主语多余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
("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应去掉)(4)附加成份多余: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四)结构混乱(1)句式杂糅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
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五)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
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六)不合逻辑:1、自相矛盾: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3、强加因果: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二、病句修改:1、修改原则:改通顺、改正确(注意不改变句子原意)2、修改方法: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3、修改病句的窍门:(1)缩句法。
(2)分类法。
病句修改八项注意一.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
例1: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例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分析:例1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用“不但……而且……”,而“不是”应与“而是”搭配,例句就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了。
例2“无论”是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后面不能动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例句中“和”应为“还是”。
1.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提高。
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3.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二.注意出现“禁止”“防止”类词的句子。
例: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分析:例句中本意是“阻止非典的反弹”,若再加否定词,“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恰与原意相反,成为语病。
应去掉“不”。
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2.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3.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三.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要注意。
例: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分析:“谁也不会否认……” 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
(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应去掉“不”。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2.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3.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四.注意句中的介词。
例: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分析:介词“通过……”,“使……”与后面的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整个句子没有主语。
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介词。
1.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2.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
3.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五.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
例1: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2: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分析:例1句中先“解决”再“发现”不合逻辑,属于语序不当的语病。
应改为“及时发现并解决”。
例2 “注视和倾听着”这一并列短语中“倾听”可以与“报告”搭配,可“注视”与“倾听”就不能搭配了,句子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1.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2.只有坚持经久不息的冶炼和艰苦卓绝的开采,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3.老知青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和状态。
六.注意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
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词;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例1: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例2: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
分析:例1使用“减少” “降低”“下降”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应改为几分之几或用百分比。
例2“大约”“左右”都表示不确定,重复了,应该删掉其中一个。
1.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2.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
3.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同类教材少好几倍。
4. 由于“非典”的影响,今年来我市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同期降低了一倍以上。
七.注意出现“能否”“是否”等词的句子前后搭配情况。
例1: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例2: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分析:例1前面的“内容正确与否”表示双提,后面与之对应的却是单承,前后不一致,产生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