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 复习题答案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出了(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D)A.绝对精神 B.人的意识C.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A.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D.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6.真理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无条件性7.价值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9.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2.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ABD)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B.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三、判断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3.实践依赖于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6.有用就是真理。

×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0.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四、连线题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感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五、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1.上述材料关于认识论的概括,正确的是( ABD )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正确的是( ABCD )A.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B. 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C. 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D. 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材料分析题(二)[材料一] 言必有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材料二]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

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材料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四]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材料一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D.材料一、二、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2. 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BD )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B.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C.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D.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