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诗歌贵在诵读,要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按照上文提示的步骤,赏析李商隐的《马嵬》,在理论的指导下,联系实际,以具体的诗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便于记忆。
将诗歌拆分成四联去分析,容易理清思路,明确每一联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学生可以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此诗章法上较有特色,加以引导,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出来,可以提高兴趣。
(4)尾联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小结:此诗前六句,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最后两句,以疑问作结,更是发人深省,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附上另一首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现学现用,检验学习效果。
5、领悟感情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讽刺玄宗的痴心妄想。“徒闻”“未卜”“休”。
(2)颔联中“虎旅宵柝”与“鸡人报晓”声音有何不同?暗示了什么?“空闻”与“无复”是什么意思?这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用为何?
明确:一个是军营中的声音,一个是宫廷内的声音。暗示了唐玄宗遭遇事变,逃跑在外。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昔乐今哀,昔安今危的生活境况。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2、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人教必修三第7课《马嵬》教案
2010年9月24日
教学设计正文
课 题
《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诵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按照四个步骤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对李商隐另一首有名的咏史诗《贾生》进行鉴赏。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回忆所学,有直观印象。
高考中,咏诗怀古诗是学生鉴赏的重难点,将鉴赏的步骤明确下来,有利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形成习惯的鉴赏步骤,帮助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
在高考的古诗歌鉴赏中,咏史怀古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类。当我们看到一首咏史诗时,我们该怎样去鉴赏它呢?今天,我们就以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其二)为例,一起来学习一下怎样读懂一首咏古诗。
(二) 、概念——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6、分析写法
从内容上看,首联写的是玄宗“招魂之举”,颔联颈联写的是“玄宗之悲”,尾联写的是“义山之叹”,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怎样的?
明确:“玄宗之悲”→ “招魂之举”→ “义山之叹”。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五、六句倒叙突出因果。
五、拓展练习
3、弄清史实
作品涉及了哪些人物,哪件事情,诗歌中哪几句写了这一事件?
明确: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坡兵变。“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4、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在这首诗中,媒介是什么,诗人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媒介是马嵬坡。诗人身临此处,想起当初唐玄宗在此地的遭遇,不由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于是咏史怀古。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或倒叙插叙等。
四、课文分析
1、诵读诗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咏史诗词有哪些?
《赤壁》《题乌江亭》《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总结这些咏史诗词的特色: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如何鉴赏咏史诗
弄清史实 → 体会意图 → 领悟感情 → 分析写法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这种今昔对比体现了玄宗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过去长生殿前对月盟誓,今日“六军不发”牺牲爱人,直接体现了玄宗的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