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用生物顯微鏡發展史話(一)2硬體開發篇34楊德明博士56台北榮總教研部副研究員7陽明大學生醫光電所兼任助理教授8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兼任助理教授910111.宇宙中獨特的藍色星球這個被我們人類稱為地球(Earth)的星球表面,存在著宇宙中近似獨一無1213二的『生命』(Life),當地球出現生命跡象的那一刻,就已註定這個藍色星體的14與眾不同。
經過數十億年的自然氣候淬煉與生態環境變化,從恐龍到人類的生物15霸主更迭,至今已為人知的生物物種約有200萬種,加上尚未被鑑定出所有物16種,可能至少有1000萬種以上,也就是說:未知的生命遠比現在所知悉、定義17或分類的生命多出很多(有學者指出已知的僅佔未知的約1/8),『生物多樣性』18(Biodiversity)儼然成為地球的重要生命特質及寶貴資產。
即便如此,人類時至19今日卻從不放棄向地球外的宇宙各地、尋找類似地球具有生命的星體,包括離我20們最近的火星(Mars)<如數年前的鳳凰號、以及現今的克普勒計畫(美國太空21總屬NASA)。
到底何謂生命(生命的定義)?而地球上生命的定義與宇宙中生22命的定義又是否相同呢?要探索這個問題,必須先從地球的生命本身開始。
23242.初探生命科學25地球上所謂生命的最基本單位,現在被統一稱之為細胞(cell)。
細胞依基本26的型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核生物(Prokaryotes,細胞內物質鬆散卻亂中有序、27無明顯細胞核疆界):如真細菌(Eubacteria)與古細菌(Archaebacteria);另一28類則是真核生物(Eukaryotes,具有組織特化功能的隔間-胞器(organelle)、並將29遺傳物質條理有序的壓縮在細胞核中):如原生生物(Protista)、真菌(Fungi)、30植物(Plant)、動物(Animal)。
這些生命,有的是單一細胞個體就可以獨立生存31的(稱之為單細胞生物,如酵母菌yeast)、有的是需要許許多多同類細胞(具有32完全一樣的遺傳物質)的共同協力組成以維持活命狀態(稱之為多細胞生物)。
33因為多細胞功能性的聚集形成組織系統、也使生命個體大小呈現人們視覺上可以辨認(即眼見為憑)的程度(尺度從昆蟲的數公分到企鵝的公尺),從古代原人3435於洞穴中的野牛壁畫可知:人類很早就有能力以觀察多細胞生物型態與行為、並36以歸納、定義等方式,去思考如何對同種或不同種物種加以辨認/分類(分類學之父林奈Carolus Linnaeus、台灣在地的生命科學先驅斯文豪Robert Swinhoe),3738進而發展出各個重要生物學門,如動物行為學(俄國巴夫洛夫Ivan Pavlov的狗39餵食口水制約實驗、奧地利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鵝媽媽印痕理論、以及奧地40利馮孚立Karl von Frisch的蜜蜂舞蹈等等)、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學(達爾文Charles 41Robert Darwin)等等。
42433.光學領域的早期發展:影像放大的無窮價值44然而對於比『明察秋毫』中的秋毫還要細微的細胞而言(以真核生物細胞為45例,大小約在15至20微米範圍內),由於尺度遠小於人類本身視力能分辨的最46小物體大小,亦即超過所謂的裸視極限(約在0.05公釐或說50微米【10-6 m】,47約是人類頭髮的一半粗),想要進一步去觀察、並瞭解細胞的各種特性,人類必48須突破這層視覺極限的障礙,才能達到『眼見為憑』的地步。
以下就以人類在反49射(reflection)、折射(refrection),以及因折射而產生的影像放大(magnification)50的理解歷程,來敘述現代顯微光學的發展:約在2300年前,希臘的歐基里得51(Euclid)的幾何知識,已觸及到光學的反射層面;2400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52墨翟則是藉由青銅鏡瞭解光的反射(《墨經》:臨鏡而立,景到。
);直到1000年前(11世紀),阿拉伯人哈桑(Ibn-al-Haitham或稱Alhazen)才有光學反射定律5354的提出。
就折射與放大,雖然墨翟描述了『針孔成像』(《墨經》:景光之人煦若55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韓非則在『豆莢映畫』(“筴"是指豆莢的內膜,呈半透明狀。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為周君畫筴者,三年而成。
5657君觀之,與髹筴者同狀。
周君大怒。
畫筴者曰:築十版之墻,鑿八尺之牖,而以58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
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59備具。
周君大悅。
)中,道出最令人驚豔的幻燈技術與中國影戲可能的最早淵源,60但其中蘊含的物理意義與光學原理,卻隨著獨尊儒術而從此沈寂在中國的科學發61展史中,直到西方科學的解密之後!希臘數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約在2200年前,曾藉由棍子在水中影像的曲折描述過折射;2000年前,羅馬賽尼6263卡(Lucius Annaeus Seneca)進而以裝滿水的球體描述折射放大,而1000年前,64哈桑因深入知悉人眼球解剖學構造,領悟到視覺成像的原理;1267年,英國培根(Roger Bacon)預言透鏡為視力矯正的可能。
而被學者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6566發明:眼鏡,則在其出書的20年後,於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誕生了。
最67後1621年荷蘭斯涅爾(Willebrord Snell)確立了折射定律。
透鏡放大的好處、68光學原理的完整被闡述、加上玻璃、透鏡製造技術的日益進步,激勵了天文望遠69鏡(telescope)與顯微鏡(microscope)的發明,不但造福了人類的對極限視覺70的需求、同時也開啟了『天文物理學』與『細胞生物學』的蓬勃發展。
714.微觀生命的開始:顯微鏡的開拓應用7273光學顯微鏡一般認為是在17世紀初(1590年),由荷蘭鏡片製造商詹森父74子(Zacharias Jansen與其父親)所發明,當時他是利用兩個透鏡組成一個有9倍放大功能的儀器,隨之被一位義大利科學家命名為microscope。
顯微鏡至今經7576歷了長達300年以上的演進,使得人們對於無論是微生物、植物、動物細胞,或77者是病理組織切片、在型態學上的各類知識累積,成就或墊基了許多生物醫學相78關的學門,如細胞生物學、組織學、胚胎學、血液循環學等等。
而在顯微鏡剛被79發明的起初,對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應用,有著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非常值得與80大家分享。
包括命名細胞為cell的英國虎克(Robert Hooke)與業餘科學家卻擁81有專業水準的傳奇荷蘭布商: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等。
虎克靠82著經過他改良的複式顯微鏡(具有三片透鏡的光路系統,有別於起初發明的兩片83透鏡,在當時具有極高的解析力),出版了啟發後世的巨作:Micrographia,然而84他選擇了軟木塞作為觀察生命的樣品之一,雖然在描述其內部結構,我們瞭解其85實是死去的植物細胞壁殘骸,人們卻從此稱所有生命的基本單位為cell。
相對的,86荷蘭人雷文霍克雖然一個大學文憑也沒有,也不懂英文及會話(在攝影術尚未開87發普及的當時,科學家要將觀察到的顯微事物描述,需要精確的繪製技術),但88憑藉著高超的吹玻璃技巧、細心、耐心、與對生命科學求知的熱忱,他創造了至89少500多具極簡的手持式簡式顯微鏡(只有鑰匙大小,就像是手持放大鏡一般),90自製、觀察與繪製記錄(他聘請畫家與翻譯家協助)了無數的生命樣本,其豐碩91的研究成果令後世驚歎不已。
他更因為對微小細菌的描述發現,而被尊稱為細菌92學之父。
此刻顯微鏡的解析力約在2到5個微米。
93945.光學顯微鏡發展史:設計、製造與解析力優化(從愛比到蔡司)95人們對顯微鏡的三大願景總括是:96甲、看清盡量小的物體;97乙、無損觀察物的活性;98丙、清晰對比的好成像。
99上節所提及的年代約在顯微鏡發展的初期、也是正當其進入生命科學領域的100應用時刻。
接著,躍上顯微鏡輝煌歷史檯面的,是德國顯微鏡製造者、物理數學101家,以及玻璃化學家的共同合作、攜手突破當時的極限(由2微米進步到0.2微102米)。
與雷文霍克一樣沒有上過大學的蔡司(Carl Zeiss),具有他人沒有的堅強意103志力與耐心,在因緣際會地與愛比(Ernst Abee)、肖特(Otto Schott)等人的相知相遇,共同開始向複式顯微鏡(三片光路設計)的優化與極限挑戰。
當時經過104105愛比精確的計算推導,提出了新的解析力極限,即約2微米(D=λ/n*sinθ)。
蔡106司為製作出符合愛比訂出的理論,對於決定解析力的色差困擾找出了解決方法,107也使得他的顯微鏡公司異軍突起,屢創銷售佳績。
至於透鏡的球面相差,則是由108另一位業餘的顯微鏡學家英國的李斯特(Joseph Jackson Lister)給解決了。
至次,109現代顯微鏡的雛形大致底定。
這個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的愛比障礙,一直到近十年110間,才由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霍爾(Stefan Hell)在理論與實際硬體架構上所克111服(由0.2微米更推進到0.01微米,即10奈米左右,nano【10-9 m】)。
於眾人一112片驚嘆聲中,奈米鏡(nanoscope)的名稱被呼之欲出。
儘管這種新式的架構目113前尚未普及,人們對於這新穎的超高解析工具仍寄予厚望,期待藉由這強大的『奈114米平台』為我們帶來『更細小(如分子般)』、『更清晰』、『更無損細胞活性』的115『奈米影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細胞顯影,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