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互联网+”发展展望之“互联网+”营造新环境(最新)
随着“互联网+”持续向纵深发展,简单的产业“触网”已经无法涵盖其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互联网+”或将全面上升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发展、政府治理、打造网络强国的核心要素和外化形态,从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用在技术、经济、市场、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
具体来说,“互联网+”将实现五个“新”,即培育新业态,衍生出创新最活跃的产业领域;打造新产业,大力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服务,优化服务质量与提供方式;夯实新基础,打造“互联网+”的底层支撑平台;营造新环境,创新行业监管新模式。
未来将有望创建促进互联网发展的协同推进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对政府管理和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创新和改善管理服务模式,使各方面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保障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务,政府应积极拥抱
创新,主动调整监管框架,在推动实践中逐步规范,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合法、合规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法治政策环境
加快建立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统筹现有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适用,围绕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监管缺失等问题,加强前瞻性的法律储备研究,适时废止、修改和补充完善。
积极探索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通过分类管理、试点示范等方式,依法为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政策环境。
针对互联网企业资产轻、平台化、受众广、跨地域等特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加大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促进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二)形成创新监管体系
要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管理,强队伍、增能力、建机制,在夯实互联网基础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形成反应迅速、顺畅有力、协同配合的管理体系。
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
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
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的作用,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
(三)打造多元监管格局
倡导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强化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平台管理责任,推动形成完善高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综合管理体系。
一方面,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结合自身商业模式,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信息内容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水平。
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履行管理责任,建立用户权益保障机制。
另一方面,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保护行业合法权益。
推动行业组织制定各类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
完善行业纠纷协调和解决机制,鼓励第三方以及用户参与平台治理。
构建在线争议解决、现场接待受理、监管部门受理投诉、第三方调解以及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