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克服考前紧张心理

如何克服考前紧张心理

如何克服考前紧张心理
湖北省监利县朱河中学吴应红
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面对人生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考试,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这样一种紧张状态:遗忘——一片空白;心跳加速——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思维停滞——呆若木鸡;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喋喋不休甚至浑身发抖。

这不见得是什么心理素质不好,也并非不可以得到治疗。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的学生对考试是再熟悉不过了,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跟考试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用久经沙场来形容我们的学生,待到参加中考和高考,他们不说是勇敢的斗士长胜将军,起码可以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但是对于一纸决定前程的大是大非问题,许多人终究不免表现出学子的稚嫩——患得患失。

很多人给出了调整方法,诸如:自我暗示法,就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

睡眠消除法,这是最难达成的,因为紧张而不能入睡,很多人还伴有严重的失眠,如何使用睡眠消除紧张。

兴趣消除法:这是一种很快就能收到效果的办法,放纵自己的兴趣可以缓解紧张。

情绪宣泄法:不要使自己感觉郁闷,不妨大声地大胆地大动作地发泄一下自己的郁闷,能使心理畅快一些。

游戏转移法:暂时以往当前的考试,这种方法或许不适用,忘记考试对于紧张心理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音乐疗法:听听音乐,唱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哼一哼自己熟悉的旋律,如果能能够演奏某种乐器,这就更好。

还有人给出了放松调侃法,找几个谈得来的朋友大侃神侃胡侃,也许会放松紧张的心理。

也有人提出运动减压法:适当的运动诸如篮球足球体操等有助于情绪放松,不致使自己感觉疲劳即可。

笔者认为:紧张情绪多是源于考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自己,不能清晰梳理自己。

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做这样几件事:
第一,学了什么?考试之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德国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规律,依据这个规律,学生必须周期性地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凡是教材中的知识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能够根据教材梳理,即使脱离教材也能够勾勒出清晰的知识线条,进而回想书中的例题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形成点。

很多人紧张的原因是因为不知自己的希特勒什么,用百姓的话说就是满脑子浆糊,这就不可能不紧张。

聪明的孩子是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系统,能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学习知道哪些知识的勾连。

这不是靠死记硬背形成的,而是化解成自己的认识而形成的系统。

由定理、公式到推论到例题到复习,环环相扣。

第二,会了什么?知道学了什么还远远不够,必须还要弄明白自己究竟会了什么。

其实对于考生来说,一本书基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浓缩成一棵知识树、几个能力点和一张考试卷。

知识树的概念需要靠教师和学生的自学形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纹路。

会了的东西完全可以靠回忆靠检查自己来完成。

会了的东西在考试中是不能丢分的,有位教师朋友很通俗地说过这样的话:你会我也会,看谁做得对。

准确率在自己熟悉的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上要达到100%,这就是考试的成功。

不要寄希望到考场上超常发挥,而是将自己能做好的地方做到精致。

第三,练了什么?每个学科都有作业,每次作业都是考试的一种练习,优秀的教师给学生的练习题本身就具有考试模拟性质,而练的过程除了课堂消化理解还有一类综合试题,这就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中的测试点,更是形成学生能力点的关键。

学生不要把自己当作做题的机器,教师给了练习拿过来就做,我倒是建议先把教师所给的题目仔细看一下,
推敲一下,看看知识题目的内在联系,看看适用的定理公式推理的范畴,想想与课堂中学习的内容的关系,与以往知识间的贯通。

著名的高斯数学公式恐怕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四,考了什么?考试之前总有类似的模拟或者期中期末月考之类,这都是大考的一种预演。

有学生清楚,平时考试的成绩几乎就等于大考的成绩,这里面的确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但在考前的系统复习与思考也能够使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大幅度的飞跃,那就是综合性解题能力的提高。

不要认为平时的考试不是考试,只有中考和高考才是考试。

如果把平时考试当成大考,那么大考也就是一次平时考试。

如果这样的话,就会自然减轻考试的心理压力,缓解考试的紧张心理。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本人就见过一把年纪的教师在应聘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学科的时候,紧张得手脚冰凉,头上冒冷汗。

如果知道了自己学了什么,自己学会了什么,自己练习过什么,自己考过什么,这应该是一个对学习比较清楚的明白人,断然不会在考试中紧张乃至折戟沉沙,抱憾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