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称解释▲▲▲1.土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的生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包括海、湖浅水区)特征: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土壤剖面(soil profile):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3.土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4.单个土体(pedon):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构成了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土系)6.土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8.土壤自净能力(soil purification):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土壤地理学:指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土被结构和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⑸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了解)⑴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运用⑸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四、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
《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
b)创建期: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2) 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论述了俄国广阔草原地带一种松软、暗色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揭示了土壤发生与成土环境的密切联系,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c)发展期: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
对土壤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土壤地理学派有: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ans Jenny)对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于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
美国史学家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Soil Taxonomy)五、土壤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⑴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以此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
⑵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净化各种污染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净化器。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1.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2.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3.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主要包括硅酸盐类、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磷酸盐类等,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4.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称次生矿物。
(主要包括易溶盐类、次生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如高岭石等。
)(也称黏土矿物)5.次生铝硅酸盐: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土壤化学元素组成和结晶构造极为复杂的次生黏土矿物。
{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若干硅氧四面体连接形成的硅氧片和若干铝氧八面体连接形成的水铝片构成。
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矿物晶体内所含的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将其化为1:1型(高岭石),2:1型(蒙脱石类、水云母类、蛭石类矿物)}▲▲▲6.粒级: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
(粒级分类常用的标准有苏联制、美国制、国际制、中国制)7.粒级分类的相同点:石砾、砂粒、粉粒、粘粒(4个粒级)(不同粒级的土粒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性质不同)8.国际制粒级:石砾(2.0~20.0㎜)、砂砾(0.02~2.0㎜)、粉粒(0.002~0.02㎜)、黏粒(<0.002㎜)9.中国制粒级:石砾(1.0 ~10.0㎜)、砂砾(0.05~1.0㎜)、粉粒(0.005~0.05㎜)、黏粒(<0.005㎜)10.土壤质地(soil texture):自然土壤的矿物质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或土壤的机械组成)1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是一种三级分类法,即按黏粒、粉粒、砂粒三种粒级占百分数进行分类,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四类十二级。
12.13.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分两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14.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5%。
(主要由C、H、O、N、S、P等营养元素组成,胡敏酸和富里酸是重要成分)15.土壤生态系统: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16.土壤生物: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地上部分的动植物,它们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1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的过程: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1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土壤动植物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氮有机物的分解)(作用:矿质化过程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影响土壤性质,并为腐殖化过程提供物质基础。
)19.腐殖化:矿质化过程形成的中间产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再合成更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0.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分解提供了组成腐殖质分子的原始材料,如多元酚、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多肽等)及其它的矿质化中间产物等。
(二)第二阶段:由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醌再与氨基酸或肽缩合而成腐殖质的基本结构单元,然后在微生物及其分泌酶作用下,与其它结构单元进一步缩合形成复杂而稳定的腐殖质21.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⑴有机质的组成⑵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22.土壤腐殖质的基本性质⑴腐殖酸分子中含有许多的功能团⑵是两性胶体(既带正电荷又带负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⑶有一定的溶解性⑷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⑸化学稳定性强23.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的3种学说:⑴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⑵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⑶化学催化聚合学说;2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⑴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磷素营养、其他营养)⑵有机质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⑶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⑷增强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⑸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分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25.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⑴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⑵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⑶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26.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磷循环、水循环)27.氮素循环的过程:氮素输入、氮素存留和转化、生物吸收、生物归还、氮素失散。
(P51)28.有效氮: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
无效氮: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
29.土壤氮素形态(3大类)⑴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量很少,占全氮1-2%;微生物活动的产物)⑵有机态氮(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态氮、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土壤氮的主体,占全氮95%以上)⑶气态氮(土壤空气的主要成分;固氮微生物的直接氮源)30.磷素循环的基本过程:母质及土壤中的磷酸盐被风化、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淋溶流失进入水圈、沉积形成磷酸盐。
31.磷素的重要性:它是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生物细胞内化作用的能量。
32.人类活动对磷素循环的作用⑴人类种植的农作物可吸收土壤中的磷酸.⑵人类将生活废弃物、排泄物或磷肥施入土壤中维持了土壤圈中的磷素平衡。
⑶人类活动对磷素循环的另一影响是使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33.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土壤质地。
(这些特性是土壤地理发生的重要标志)34.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描述和鉴定土体分异、土壤变化的重要形态指标35.土壤结构类型:单粒状结构、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36.团粒结构的特征:⑴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⑵有多级孔隙;⑶有一定的稳定性;37.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⑴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⑵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⑶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⑷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38.土壤的物理性质⑴土粒密度(particle density):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粒密度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组成、土壤矿物与有机质的相对含量)⑵土壤密度(soil particle density):又称土壤比重。
单位体积土壤(不含孔隙)的烘干重量,大小与土壤的化学与矿物组成有关。
(是土壤重要的发生特性之一,是估算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总量的必需参数)⑶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大小不等、弯弯曲曲、形状各异的各种孔洞称为土壤孔隙。
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