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
概述
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型 柯萨奇病毒 A、B组 埃可病毒 肠道病毒:68、69、70、71型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属等
概述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塘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
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临床表现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 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 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 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 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理化因素
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 存,56℃1小时可被灭活。此病毒 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的直径约为 26~35 nm,无包膜, 呈20面体对称。具有典型羽状外缘、表面 有凹痕的小圆状结构病毒。 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直径 26~35 nm 的小圆结构病毒,无包 膜; ②分离自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 ③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 ④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全长7 642 nt, 包括 3 个开放阅读框; ⑤在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 度为 1.36~1.41 g/cm3; ⑥电镜下缺乏显著形态学特征。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一般治疗 发热高时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解热药。 腹痛重者给予解痉镇痛剂。 2.肠黏膜保护剂 思密达每次3.0~6.0g,3次/d,小 儿减半。 3 微生态调节剂 如培菲康,用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尤其有较多病例同时发生,应 考虑有本病可能;其次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水样腹泻,中毒症状较轻, 病程自限;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本病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与细胞菌、寄生虫性腹泻的鉴别不难,与其它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有赖于 特异性诊断检查。
发病机制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临床表现
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
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 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 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 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 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
病因与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 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 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 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 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 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 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诺和病毒已有6个GII.4基因型变异株与 全球急性胃肠炎流行相关,包括95/96 US株、Farmington Hills株、Hunter株、 Den Haag株、New Orleans株以及 Sydney 2012株。我国自2014年冬季以 来,GII.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 增加。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 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 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 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 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 成流行。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 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 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 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 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 长达18~42天。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 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 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呈全年流行,无明显地域差 别,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人-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也是传播途 径。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 呕吐、 发热,一般病程 2~3 d,
有自然缓解趋势。但是易感婴儿可发生长达数月的感染后胃肠功 能紊乱,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免疫抑制者( 如器官移植后、 艾滋病等) 的病程显著延长甚至危及生命或者转为慢性持续性感染。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 巴细胞增加。 大便常规及培养 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 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基因含有11个节段的双股线型RNA。根据RNA 电泳图型,目前将人和动物状病毒分为A~D4个群。 A群为普通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B群为猪轮状病毒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 C群为人和猪轮状病毒; D群为鸡和鸟类轮状病毒。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与普通人轮状病毒在病毒抗原性、 核酸图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差异。
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
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 4~7月。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治疗
4 饮食疗法
吐泻剧者禁食12h,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症状减
轻后,逐渐改为口服补液。此后,随病情好转增加至进食。
5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重症者需静脉补液。输液量为生理需
要量加泻等丢失量。能口服时,轻、中度脱水者均可给口服 ORS液(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水加至1000ml)。 6 其他 必要时可用α-干扰素治疗及中草药如马蹄香煎剂。
病毒性胃肠炎
0 1 0
概述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0 3 0 4 0 5 0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概述
定义: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 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 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可出现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中毒症状; 发生于各年龄组,婴幼儿多见; 免疫力正常者病程呈自限性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诊断实验
①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② 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 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从粪便中提取病毒 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 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 染;④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 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至今人类诺如病毒培养尚未成功, 故无法检测其致病性,只能通过电镜技术或核酸检测证实其 存在。
轮状病毒属于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依据 VP6抗原性,分为7组,其中A组是世界范围内重 症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婴幼儿死亡最常见 的原因之一,B组是引起成人腹泻最常见的病毒。
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生物学特性
为球型,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 双股RNA病毒。平均直径70nm左 右,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 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双 层多肽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
预防
①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 ②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 ③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 ④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⑤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 ⑥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 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