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赏析论文

动物赏析论文

《动物赏析》论文摘要: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但是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本文从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史、动物行为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以及动物行为学的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对动物行为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希望对广大读者对动物行为学的整个发展史,研究领域,及其对现实生活生产带来的意义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中国,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人员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很多人的研究并没有切入国际研究的主流,整体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

但据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和资料显示,我国在动物行为某些领域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在生物行为学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必将攀上一个新的台阶!希望在我的介绍下课让大家基本了解一下有关动物行为学的发展。

1动物行为学发展史1.1 20 世纪前的发展史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

人类祖先对周围动物的认识,可以从他们的绘画(岩画、壁画)中体现出来。

早在旧石器时代(34000一1050年前),人们所绘动物中,以马为最多,其次是野牛,共占60%,其他有鹿、长毛象、山羊、羚羊、野猪、犀牛及食肉类动物狐、狼、熊、狗等,而鱼、鸟极少见。

约有10%的动物身上绘有箭头,表明与人类狩猎生活有关。

虽然所绘动物并不都是猎食对象,但它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周围动物的观察。

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在文明时代的早期,古埃及人开始了练习人工孵卵。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384一322Bc)开创了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元。

他能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不歪曲,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影响相当之大。

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540种动物的生活史和行为,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

如德国人约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法国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

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劳埃德(C.Lioyd MOrgun)研究鸡的本能、学习、模拟行为。

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如Behaviour(行为)、Animod Behaviour(动物行为),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

1.2 20世纪的发展史20世纪是动物行为学迅速发展和真正延伸的世纪。

霍布豪斯(Hobhouse)在1901年发现了猴及其它动物能使用一定的工具(棍、箱子)得到食物。

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H.S.Jennings)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Oskar Heinorth)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

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

动物学家罗曼内斯(H.S Reimarus)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正式建立了比较行为学这一学科,为现代的行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摩尔根(C.L.Morgun)和杰姆斯(W.James),以及劳埃波(J.Loeb)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对行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1年至1941年,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劳伦兹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表了诸如“社会性鸦的行为学”、“鸟类环境世界中的伙伴”、“关于本能的概念”、“对雁鸭类行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发现了所研究的行为型的功能,提出了显示、位移、仪式化等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

特别是劳伦兹提出的“印记”这一术语,极好地说明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行为的结合问题。

在行为分析、行为生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并衍生出行为遗传学,行为生态学。

2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2.1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是行为学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枝。

主要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或是着重研究一个亲缘类群,或是着重研究同一生境内的各个物种。

前者主要兴趣是要查明不同物种之间的存在着哪些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表现为不同生境的适应,倘若其中有一个物种生活在一个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生境内,而且它的行为也大大偏离了该类群动物的典型行为的话,那么常常可以由此得出一些特别有意义的结论。

如果是研究一个生境(如沙漠和热带雨林),则主要兴趣是研究生活在该栖息地内的物种所发生的平行行为适应,由于这些物种一般不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行为就可以被看成是该特定生境内的典型行为。

生态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枝是社会生态学。

社会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其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一种动物成员的空间分布组织和社会组织(如它们是独居的、群居的还是成对生活的等)。

动物社会学虽然也是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但它同社会生物学不同,它特别强调社会行为机制的研究,例如研究有助于确立和维持社会结构的各种通讯方式等。

行为生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它的两个主要分枝涉及到对动物的行为起重要控制作用的两大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2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是遗传学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遗传学基础。

目的是解释各遗传因子间的关系和它们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

研究动物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两个领域是行为的系统发育和行为的个体发育。

前者是研究动物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后者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个体发生过程,其中的行为胚胎学则专门研究动物出生前的行为发育。

行为学最年轻的一个分枝是人类行为学,主要是用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并特别注重从系统发生和遗传学的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

2.3社会生物学生物学有几个分枝学科虽然不属于行为学的范畴,但也涉及到了行为的研究,因此与行为学有一定的重叠性。

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枝学科是社会生物学。

它对当代的生物学思想有重要影响。

就研究内容来讲,它是介于行为学和种群生物学之间的一个学科领域。

社会生物学与行为学一样特别重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和特定社会结构的适应性。

同行为学相比,社会行为学不太重视机制的研究。

社会生物学的研究使行为学家更加注意动物行为的种内变异和各个行为型的研究,同时还对很多行为特征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这些行为特征以前用自然选择理论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动物的利他行为。

3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3.1 观察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

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

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

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3.2实验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

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

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3综合法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4、动物行为学研究意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同周围事物连续地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换言之,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以家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畜禽的行为规律,应用于指导畜牧生产实践,对于改善饲养管理,创造条件满足畜禽在行为上的需求,从而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及预防有关的疾病,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 主办: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通报, 北京市生物学通报杂志编辑部, 1992年第01期.[2]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3] 贾秀英,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1997.[4] 世界生物学史之二十五:动物行为的研究,生命经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