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概况本工程按二级基坑设计,支护结构使用年限为6个月。
二、地质概况及工程特点1、场地地质情况:根据提供的勘察报告。
2、基于本工程实际特点及地质情况,本着低成本,短工期保证边坡稳定的原则,拟采用放边坡的围护方案,基坑内土方开挖高低差w 1.0m,放坡坡度取1:1.2 。
三、施工及设计要求(一)施工准备1、生产准备:(1) 、清除(或拆迁)工程范围内所有障碍物(地下管道、电缆、旧基础等) ;(2) 、修建临时设施工棚及堆料场,安装水电线路,并试水试电;(3) 、订购施工需要的材料,提出规格数量和使用时间,签订相关购货合同。
2、技术准备:(1) 、图纸会审。
认真进行施工图纸学习、自会审,进行设计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编制施工预算;(2) 、编制水泥搅拌桩、喷射混凝土挂网等各分项工程的作业和施工操作要点,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3) 、根据设计总图作好测量总控制,设置基准点,对工程进行定位放线;⑷、组织钢筋放样,落实加工订货。
(二)基坑侧壁土方要求施工面复核工程坐标、水准基点、场地标高,并报验。
基坑侧壁土方必须分层分段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同时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 1.5m,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5m,素填土层开挖长度不大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对壁面进行修整。
(三)喷射混凝土挖出的作业面修整后,放坡的及时喷射素混凝土面层(厚60、80),应尽快铺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厚80),喷射混凝土为122(水泥:砂:石)细石混凝土(重量比),细骨料用中粗砂,粗骨料用粒径小于2cm碎卵石,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水灰比为0.45,采用干式喷射工艺,空压机风量不宜小于9 m3/min以防堵管,喷头水压不应小于0.15MP a,为加速凝结可掺适量速凝剂.可一次喷射,也可分两次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h应浇水养护,保持混凝土面湿润,养护期不少于7天,喷射混凝土面层强度达到8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
(四)铺设钢丝网分层分段铺设钢丝网,钢丝网应牢固固定在边壁上,边壁上的钢丝网应伸到地表面,长度为0.5m,钢丝搭接采用绑扎,上下段钢丝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四、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施工准备T测量定位放样T水泥搅拌桩施工T土方开挖T整平坡面T土钉成孔T钢筋挂网T注浆T面板喷射砼T养护。
(二)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1. 制桩工艺流程:钻进/提升速度为0.5〜0.65M/min,采用二次搅拌,二次喷浆的施工工艺。
制桩工艺流程为:定位T 清管T制浆T 送浆T喷浆T钻进到位T喷浆、搅拌T提升。
2. 施工参数:a. 搅拌钻杆的转速为60r/mi nb. 搅拌桩桩径为500MM间距400MM搭接长度100MM设计桩长为6M。
挡墙搅拌桩水泥掺合量为18%止水帷幕水泥掺合量为20%。
c. 水泥浆配合比(重量比):水泥浆中水泥:水=1:0.5,灰浆机内每次投料为水泥8包(400Kg), 加水200Kg。
3. 成桩质量控制:a. 桩位准确:施工时复核建筑物轴线,水准基点,场地标高等。
桩位放样严格依照设计图纸,复核后偏差不得大于10MMb. 探查清除表层障碍物:埋深 1.5M以下的障碍物,与设计人员商量酌情处理。
c. 严格控制水灰比:加水应用经过核准的定量容器。
外加剂严禁过量。
d. 水泥浆必须充分拌和均匀,每次投料后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分次拌和连续进行,确保供应不断;水泥浆从砂浆拌和机倒入送浆泵储浆前,需经筛网过滤,以防出浆口堵塞,并控制储浆桶内储浆量,以防水泥浆供应不足而断桩。
储浆桶内水泥浆应经常搅动以防沉甸引起不均匀。
e. 设备就位平整、稳固。
搅拌机垂直,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必须见到水泥浆从喷浆口喷出并有一定压力后,方可开始进行搅拌钻进操作;钻进、喷浆必须到位,并作好记录。
f. 按成桩试验确定的压力档次操作挤压泵,并随时观察送浆管的送浆情况,若有异常应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并记录,若发生喷浆中断,应从地面重新开始工作。
g. 应经常测量叶片的直径,当直径小于规定直径500MM寸,应立即更换。
h. 严格控制桩与桩之间的搭接长度,误差不得大于10MM在支护挡墙纵向留有接口时,按锯齿形留设断面。
i. 成桩过程中,出现反土或冒浆现象的,在一定深度内增加一回次搅拌喷浆。
j. 为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基边坡稳定,满足安全要求,除前述的工艺技术措施外,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k. 施工前对参与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技术交底,内容有工程地质情况、设计要求、质量目标、工期要求,以及本工程所要采取的施工工艺技术措施;l. 推行工序质量管理,建立工序质量责任制,明确各工序质量标准和质量责任;m. 质检员按工艺流程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把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土方开挖、土钉成孔、钢筋挂网、注浆及喷射砼施工:1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修整,应分层分段开挖,每层开挖深度取上下排土钉的间距。
基坑边角及余土由人工修整及清理,作业时应注意两人间距应大于 2.5m。
挖土顺序为由上至下,分层开挖,禁止底脚掏空挖土。
上下基坑采用专设的木梯上下。
2 土方施工后将按设计要求选用Q235①二48mm钢管、t = 2.5mm;锚管连接采用对接焊接,并在接头处各拼焊2根直径12mm的加强筋;锚管注浆应随打随注,间隔时间不超过1h,采用低压二次注浆工艺,注浆压力取1.0~1.5Mpa。
锚管应分段分层施工,水平方向分段长度不20m可间隔施工,但但必须在锚管和喷射砼施工并养护6d后,方可开挖相邻段土方或下一层土方。
3钢筋网为HPB235(或Q235)①8,加强筋为HRB335的铁丝网铺设在坡面上,采用HPC-6型高压喷射机进行喷射C20砼,使面板达到设计要求。
喷射混凝土料配合比按设计要求经试验而定,速凝剂掺量亦如此。
配料时严格控制称量偏差。
混凝土料用搅拌机或人工搅拌,人工搅拌次数应大于三次,混凝土料宜随拌随用,不掺速凝剂时,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掺速凝剂时,不应超过20分钟。
喷混凝土作业前,应对机械设备、风、水管路及电线等进行全面检查,受喷面有水时,应做好导排工作。
4作业开始时,应先送风,后开机,再给料。
结束时,应待料喷完后,再送风。
向喷射机供料时应连续均匀,料斗保证足够的余料,在喷头处应满足压力在O.IMpa左右,喷射时,喷射手应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面平整,呈湿润光泽,无干斑或滑移流淌现象,喷混凝回弹率应控制在0.15之内,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距离0.8-1.2m,喷射时应螺旋形有顺序推进,以确保所喷混凝土质量。
喷射作业可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吐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喷射混凝土终凝2h以后,开始养护,且养护期不得少于7天。
五、基坑降、排水工程1、本工程场地开挖范围内地下水存于杂填土及淤泥层中,属潜水,基坑开挖底标高位于淤泥层中,因此,采用管井井点降水,基坑开挖前都必须经过井点降水,将基坑内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1M左右,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沿基坑四周共设降水点20个。
2、管井采用①168mm壁厚不小于3.0mm的钢管。
钻孔直径300mm同与水泥搅拌桩穿插施工。
3、施工顺序及要求3.1挖沟铺管。
挖约1.5M深的井点沟槽,然后铺设集水总管。
3.2冲孔。
用自来水冲出约6M深的孔(孔底标高在基坑底以下2M左右),确保井点影响半径内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1M左右,孔径不小于300 mm,孔距1.6M。
3.3沉设井点管填砂滤料,砂料选用中粗砂,将井点管和集水总管连接好。
3.4井点系统各部位均应安装严密,防止漏气,连接集水总管与井点管之间的弯联管采用软管。
3.5每根井点管沉设后应检验其渗水性能。
井点管和孔壁之间填砂时,管口应有泥泺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为合格。
3.6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及时进行试抽,并全面检查管路接头质量、出水及真空泵运转情况等,如发现漏气等现象,应立即处理,检查合格后,井点孔口到地面下0.5 — 1.0M范围内应用粘性土填实。
3.7开始抽水后,每天早晚检查两次,发现漏气、堵塞等现象,应及时修补。
六、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及沉降观测1. 监测内容及监测目的为了保证支护结构工程顺利进行及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采用动态设计、进行信息法施工,对土方开挖起到积极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拟对下列项目进行监测。
1.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为了掌握在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土体、道路管线沉降情况,通过量测各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值和沉降速率等。
如果沉降和差异沉降过大、危及建筑物及道路的安全使用时,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补救措施,确保基坑周边构筑物的安全。
1.2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是为了掌握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对周边土体的影响情况。
基坑开挖时,由于应力释放等原因,基坑周围的土体必然要发生变形。
如果变形过大和速率过大,对支护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必须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或土方回填,或调整土方开挖的顺序和速度,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避免对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危害。
2. 观测点的布置2.1依据:福建省建专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岩施0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福建省深基坑与建筑边坡工程管理规定》。
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设计要求,并满足相关规范和施工要求。
22基坑周边沉降观测围护结构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在理论变形较大位置处,周边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形状和结构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情况,并结合场地和地质条件来确定。
在支护外侧,沿基坑周边共设14个沉降观测点。
2.3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土体位移的监测是通过钻机钻孔埋设带有导槽PVC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进行观测。
测斜管应埋设在围护结构,按施工现场实际埋深,共设14个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点、14个深层位移监测点。
沉降观测点和水平位移点是本工程监测工作的重要标志,需要现场有关各方共同保护,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数据。
3. 监测时间及频率基坑开挖前,应派有专业人员负责对基坑周边沉降、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进行一次观测,作为原始值;所使用的仪器观测前做好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
基坑开挖期间,当开挖深度大于 2.0m而小于坑底标高时,测斜管观测每周进行两次,沉降观测每周进行一次;当开挖深度大于 3.0m及基坑底板浇捣完毕后,测斜管每周观测三次,沉降观测每两周进行二次。
当开挖深度小于2m时,测斜管观测每三天进行一次,沉降观测每五天进行一次;地下室底板浇捣完毕后,测斜管观测每五天进行一次,沉降观测每周进行一次;对于地下水位的观测,降水体系开始运转后,每三天观测一次,地下室底板浇捣完毕后,每五天观测一次;地下室施工至-0.25m或降水井停止运转后,观测一次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