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背景:
他矮矮小小,浑身脏兮兮的,却坐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
上课时,一会儿斜着坐,一会儿歪着坐,有时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
铅笔、尺子、橡皮都成了他的玩具。
他是谁呢?他就是我班的随班就读生——赵平。
这个孩子由于有先天性智力障碍,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也很少说话,有时一句话问他许多次他都不回答,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首先要让他学会说话。
那天,在一次复习课上,我以开火车的形式抽测学生词语掌握情况等轮到赵平时,一个极响亮的声音喊着:“别叫了,他是弱智!”
“对!对!他是弱智!”一片附和声。
本来想极力说出话来但又被同学们声音打断的赵平抬起头来,怯怯地看着我。
“就是!就是!”
“快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一片嚷嚷声。
从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我听出来了,个别同学对他不尊重。
此情此景,我该说什么呢?我脑海中立刻闪出三种办法:第一,让他坐下,但这样做的结果,他比给这个孩子弱小的心灵插上一把锋利的尖刀,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我说“你先坐下吧,等以后有机再说。
”听起来这话还挺婉转,似乎也便于接受,但是,这次不给
他机会,以后还会有机会吗?其次是一种推辞,一种谎言。
第三,看来我必须这样说:“老师就请你来读,你一定会读,教师相信你!”我选择了第三种办法。
我拍了两下手,让教室里安静下来,我大声对同学们说:“老师相信赵平一定会读,大家认真听。
”刚才怯怯地看着我的赵平脸上有了笑容。
但发音不是很准的他费力地读出了那两个字。
我再一次肯定地向他点点头,我抓住契机,发给他一颗靓星,他也很兴奋,教室里迸发出一片掌声。
我发现赵平的数学虽然学习比较困难,但语文学习能力还是有的。
在对他的语文学习辅导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l.独立拼读:让他们利用拼音读通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量自定,可多可少,压力较小,希望较大。
目的是提高识字量,练习读好句子,日积月累打实基础,为今后创造条件,同时也提高他读书的兴趣。
2.伙伴间领读、帮读:把随读生编入小组,小组内每人领读一段课文,让他们自己也领读一段,是事前伙伴儿帮他准备好的。
这种方法可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使他能随进集体,随上集体。
3.小组内"论"读:做法是读一段议一段,或谁对哪段、哪句不明白,就读出来大家议论。
这样帮、学形式自然不拘束,气氛活跃,有读有问,有说有听,理解了课文,增加了交流,增进了感情。
4.回答问题:用了“仿说”法,即听别人答后,让他们用自已的话仿说。
“半独立回答法”,即在老师或同学提示下回答问题。
同时
教育其他学生给与这些孩子尊重,不要因为答错或说话不清而笑话他们。
久而久之,赵平渐渐能学习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了,不再是随班就“座”,而是由针对性的就读。
从而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克服学习和交流等方面的障碍。
一次很简单的语文考试,赵平终于勉强及格。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这在其他同学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他来说却感动得泪流满面。
此后,赵平进步了,参加班级活动也积极了活跃了,可见适时的激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啊!
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现在的赵平已逐渐向健全儿童靠近。
虽说他与正常学生之间仍存在差异,但这样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如今,他已感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对他的关心,并逐渐融入到集体当中。
赵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变化,首先需要教师能以一颗平常心及满腔的热情对待这些学生,既要照顾差异,又要兼顾全体,扬优补缺,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需要在集体中锻炼,需要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完全纳入集体当中。
同时也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去教育。
评析:
随班就读学生的“随班”仅仅是形式,“读”才真正关乎教育质量的实质。
“读”,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接受教育,而且是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
对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按
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还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
在全纳性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一些特殊儿童教育所必需的技能,选择适当的方法,使他们加快前进的步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还要正确、全面引导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而每个人身上总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对于特殊学生,在尊重其差异性的基础上还要给。
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作为教师我要正确对待每个学生,创造条件,扬长避短促进学生进步。
垂杨柳中心小学
杨洋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