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详细谈一下马斯洛层次理论
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
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如果这些需要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一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需要: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
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以上五种需要中,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生命。
因此,这类需要的满足程度往往健康成正比。
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基本需要的真正满足有助于健康发展。
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
再上一层需要,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
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
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
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
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
下面来谈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要付出爱心、关心学生细微,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教师应该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诚意地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
教育之爱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满足、一种期望、一种积极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把内部的需要深化成行为的动机。
其次要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学生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便会向家庭和学校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
因此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育人,班集体的育人功能首先是从班集体内在的对集体成员的心理影响功能开始。
我们不应该把班级再看成是纯属教学基本单位,而是要树立班级是教育、教学、管理三位一体微社会体系的观念。
在老师的积极带动下,通过举办班级活动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使班级成员的凝聚心理、驱动心理和同化心理迅速形成。
良好的班集体和文化氛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习,才不至于厌弃学校和班级,从而留住学生的心。
再次要因材施教、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有好学生、坏学生,优等生、差等生的区别,只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分别。
注重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这才不会歧视学生、伤害学生自尊。
在尊重学生方面,尤其要注意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于后进生,切莫轻易地否定他们,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应付出更多的热情来关心他们。
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差异,善于随时寻找捕捉后进生在学习上和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更为关键的是,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促进动力的作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在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时应注意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具有多元性;评价要真实可靠,具有客观性;评价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正误并加以调整,具有及时性;评价要讲求方式方法,把握好最佳时机,具有艺术性。
第四要加强教师自身人格和知识修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来感染学生,成为与时俱进、深受学生欢迎的知识传播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第五为学生成功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每个中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希望最大程度上把自己长处展现在别人面前。
虽然他们知道不能做得最好,但他们都希望做得更好,好在老师家长们面前博得一丝好评价,在同学们面前有一丁点“虚荣”资本。
这种“自我实现”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
学生如果在“自我实现”上受挫,他们会表现得十分沮丧和压抑、情绪低落、自信下降,学习和上进的动机减弱。
作为教师,正好利用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我们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给他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充分体验成功感觉、实现自我。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理论应该是“满足—需要—价值”。
所以,只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营造出一片教育工作的蓝天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