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
081511116周自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家里的书橱翻了个遍,看到些易懂而有趣的小说,例如《杨家将演绎》、《桃花扇》之类,就算认识的字不多,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的。
家里有不少以前的老课本,书纸都是草黄色的,我记得有一篇《薄奠》,看完了有一股阴郁的味道郁积在心头,当时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觉得心里不舒服,总是想到白森森的布裹着尸体的情形,这个印象此后经年总是没来由的冒出来,诡异而且有点冰冰的感觉。
我对美术音乐可说是一窍不通,就写写跟文学相关的事情吧,长篇大论的理论什么的我也没能力写出来,就写写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体会吧。
小学的课本和初中的课本里都有名著导读,那会儿我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好少年,红旗下的好儿郎。
那时候看《傅雷家书》,特地跑了很远到一个大书店里买了本精装的(平时都是淘换些盗版书,5块8块的就买好厚一本书),这本书里所写的具体的事情我已然记不清了,不过里面儿子的那种拳拳之情,父母的春晖之意,确是长久的留在了我的心里,我对自己的父母的感情也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当时我在书的封皮上写下来“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八个字,再往后和父母生活的日子里,遇到些磕磕绊绊,我总是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
更甚者后来每每有人要我推荐什么好看的书的时候,我总是推荐这本《傅雷家书》,但是总被嘲笑无聊幼稚有木有……
那是小学的事情了,我不幸地生了水痘,在家痛苦着。
百无聊赖之际我就从书橱里把《三国演义》翻了出来,虽然我那时候只读小学,但是这本书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我之所以以前不看,一是因为书太厚,二是有点文言文的味道,提不起兴趣。
哪知翻开来之后竟看到一个运筹帷幄,金戈铁马的大好世界。
看了桃园三结义,病好了之后就跑去找几个小伙伴傻傻的结拜去了,现在想想好二啊。
对于书里的人物,那时候我最喜欢赵云,大概小孩子都崇尚勇力吧。
印象很深刻的还有锦马超,一身雪白铠甲,想想就觉得帅气拉风,乃至于后来总觉得穿白衣
服的女孩很漂亮,连自己打游戏取个游戏名字都叫作白马轻裘。
文学艺术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寥寥几笔就能让读过的人铭记十几年乃至一辈子。
锦马超这个形象可算是给我一个最初的关于“美”的轮廓。
剧中关于纵横捭阖,奇兵妙计之类,限于当时年岁未到,体会不深,不过总还知道貂蝉是美的,吕布总是最能打的,关羽是义气的二哥,张飞是个二百五。
这本书里很有趣的一点是文中有很多诗,每写一个精彩片段或者经典人物,后面总是跟一句,后世有诗赞曰,然后附上一首诗,当时还胡乱背了几句,现在还记得不多,例如开篇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有“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有一句诗印象最深刻:“子龙一身都是胆”。
高中时候有一件趣事,我跟班上一个男同学很要好,有一天他说了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我漫不经心道:“高一二班周自强。
”哈哈,现在想来真是美好。
文学艺术的魅力,可以长久地植根在灵魂里,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钻出来,给人留下一串美好的回忆。
常听到“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话,可我在少年时甚至儿童时偏偏都看过。
三国里谋略看不懂,水浒里的“义气”倒是学了不少,造成后来闯了不少祸,不过现在想来无论自己对错,总都是不后悔的。
那时候真诚率真又大胆可爱,相比起现在“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的心态要来的美好的多。
少年儿郎都有一个江湖梦,此梦为马,随处可栖息。
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嗯,中学时代是个早恋的季节。
路遥写过一本《平凡的世界》,我的整个高中和初中的关于男女之事的经历都受了这本书的莫大影响。
觉得爱穿白衣服的女孩很漂亮,是因为三国里领略过锦马超的风采,尽管他是个男的。
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后,又觉得上衫开着襟,手叉在裤兜里的形象好酷好没好,那是《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的扮相。
不仅是外在上,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靠谱的爱情观,书里的田晓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位女神,而孙少平只是个挖煤的,他们的结合也并不只是富家女爱上穷小子这样烂俗的情节,他们在精神上高度默契,他们关于劳动有着共同的理解和思考,我描述不出他们之间的这种神圣感情,只是觉得这才是爱,真爱。
我记得书里写到田晓霞死的时候我哭的好厉害,就好像自己的爱人死了一样。
那种感觉比看到金庸大侠把乔峰写死了的感受要难过的多。
“明年、夏天、古塔山、杜梨树下、13:45分,多么希望时间在那一刻定格,当田晓霞深情的望着他的“掏炭丈夫”共同约定:无论当时我们在哪里,正在
做着什么,到了这一天,都要来到这个地方,再见上一面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啊!”
文学艺术让灵魂丰满,让我们有更多的感动,继而生出更多的慈悲和思考,来认真地生活下去,由对个体的影响升级到对群体的影响,继而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学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