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
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
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采取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中我主要以
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本组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
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仔细思考之后,决定以第一小节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
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
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还补充说
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划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
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
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
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
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

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
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鸡找妈妈"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
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注重年龄特点,探究解疑。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喜欢认识新朋友,自然
引出课题“棉花姑娘”。

揭示课题:姑娘是指女孩子,所以都是女子旁。

我用“姑娘”说
一句话:我们班有很多小姑娘。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有位学生随口说:“老师也是一位
姑娘。

”既分散了难点,学得也更扎实了。

本课的多媒体课件非常精美,画面生动,很能
吸引学生的目光。

通过观看画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
教学思路。

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
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

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
了很多的遗憾: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
选择使用。

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
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

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
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在教学刷子李刷墙效果奇的这一部分,我采用范读、指读、齐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借
鉴评书的特点,夸张得读好句子。

学生们由平淡无味道最后情绪高涨,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
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
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
平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
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

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

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

在今后教学中,我
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以爱为主体的文章,通过家乡人们主动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家
乡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行人走,面对面让,年轻人背”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一定……”
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
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接着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
他想“……”。

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小心掉在水里可怎么办呢?”“他想如果我知道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
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

”于是学生们在想象
老人的情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
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

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面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
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

最后又抓住
“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
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
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

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
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

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

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说说演演,加深理解和记忆。

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表演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印象。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教材难点,达到人文精神的统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