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外贸发展的现状1.1 1999-2006年的外贸进出口数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6年,苏州的外贸发展呈现了一个快速稳定发展的局面。
仅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1742.64亿美元,增长24%,增幅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总量规模稳居第3位。
从快速增长的现状和数据来看,苏州市近年来的外贸发展特点主要有:1)一般贸易出口取得新的突破。
其增幅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2006年,进料加工出口增幅明显上升,高于来料加工2.8个百分点。
2)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
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市场达到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超亿美元市场47个。
出口市场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对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占全市总额的一半以上。
欧盟仍为第一大出口市场。
3)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上升,内资企业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全省外资企业出口10强中,苏州市占7 个。
外贸公司和自营企业分别出口 35.14亿美元和37.43亿美元,增长12.7%和 52%,出口额及增幅都比较平稳。
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省外贸公司出口10强和一般贸易出口10强之列,华芳集团有限公司为全省生产企业出口10强。
1.2 苏州市外贸发展的集中产业苏州市外贸发展集中产业 (单位:万美元)2004年到2006年,苏州市的外贸发展集中产业主要是在纺织原料以及纺织制品、机器,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零件、化工产品、光学,检验、医疗设备。
其中光学,检验、医疗设备产业中仅2004到2005年的增长率就在70%以上。
纺织品是苏州市传统产业,2004年,纺织纱线和服装衣着附件两大类纺织产品出口52.7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10.38%。
无论是纺织品出口总量,还是对欧美的出口,都呈现了增长势头,其中对欧美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
但是,由于我国同欧美在纺织品贸易上的摩擦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因此,影响企业的纺织纱线织物制品和服装衣着附件因素较多。
据分析,由于纺织品出口的平均毛利仅 5—8%,人民币汇率升值10%,将导致苏州市将近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纺织、服装企业普遍不敢接出口欧美较大的定单,正常的生产经营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已经同美国进口商签订出口合同的,对方纷纷要求将海运改为空运,运输成本大大增加。
纺织业是苏州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不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久经考验,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多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相应决策。
不少企业已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实施贸易、生产要素和资本“走出去”战略等。
再如针对薄型涤纶长丝类低档产品进入欧盟将增收反倾销税,苏州市涉及的关联企业,已经采取应对办法,如:调整原料成分比例或采用色织工艺避开设限纺织品品种规格特征;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向中东地区出口;与国内外贸公司人民币买断方式经销。
通过贸易方式的调整,基本理顺了出口渠道。
其次,还有的调整产品结构。
不少企业把当前出现的贸易摩擦看作机遇,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开发出一批新产品。
1.3苏州市外贸发展的主要形式1.3.1利用外资状况分析2006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中方投资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6亿美元,增长28.7%,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并呈现出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的态势。
在投资项目上,规模型、研发型和生产型项目明显增多。
到2005年9月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24%、90.19%和9.57%。
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2000年以前的产业基础是以轻工、化工、纺织、食品加工和建材等行业为主,投资规模不大,引进的技术装备一般,2001年以后外商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IT、IC和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1-9月,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产业中,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电气器材、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分别占二产注册外资总额的28.6%、27.1%、11%、9.9%和7.4%。
利用外资对苏州第二产业的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苏州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链条中的位置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苏州市现在实有外商投资企业6963家,其中有4369家开业投产,这两个数字均占了江苏省的“半壁江山”。
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数拥有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出口,在世界上有比较稳定的市场,是苏州市外贸出口的主体。
开发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苏州始终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和主战场,集中力量加大开发建设和功能提升的力度,形成了以5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具有相当规模的10个省级开发区和各类特色小区共同发展的群体优势。
全市15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2005年1-9月新增注册外资82.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9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0.5%和85.6%;到2005年9月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8.84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8.4%。
2005年1-9月进出口总额821.96亿美元,其中出口421.6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81.3%和81.4%。
苏州共拥有6个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区最密集、效益最好的地区。
[5]1.3.2境外直接投资状况境外投资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愈发显著。
苏州市的境外投资涉及机械、纺织、电子、铁矿开发、建材、化工、轻工、医保、旅游、外贸等行业。
境外非贸易企业以技术、设备、零部件等实物以及现汇投入为主,境外贸易型企业和办事处以现汇投入为主。
投资项目分布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坦桑尼亚、毛里求斯、新加坡、加拿大、以色列、斐济、百慕大群岛、香港、朝鲜等国家和地区。
在传统的生产、贸易企业基础上,近年苏州市的境外投资涌现出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参股和收购、境外风险投资、境外高科技项目研发、境外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
如昆山江苏AB集团在柬埔寨投资1650万美元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开业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
常熟波司登集团在俄罗斯与北京欧洲商业开发投资管理中心强强联手,第一期投资1500万美元(其中波司登投资850万美元),在俄罗斯莫斯科州投资设立了“波司登.友谊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科林集团有限公司和常熟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相继获得了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苏州金澄经济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使全市拥有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劳务合作经营权的外经企业分别发展到16家和9家。
2 苏州市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政府和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不足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目前苏州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仍集中于欧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港台地区。
但是,由于全球纺织品配额于2005年1月1日既定时间表取消,作为苏州市纺织服装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盟、美国,实行多年的配额制度将不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用敏锐的眼光和行之有效的市场决策对市场充分的分析,充分利用好有关的政策法规,以更好的把握和开拓市场。
当然,主要的大市场苏州近年来的把握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欧盟的出口,2006年欧盟已经成为了苏州第一大贸易对象。
由于近年来商品结构发生的变化,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原料以及纺织制品、机器、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零件、化工产品、光学、检验、医疗设备,而这些产品往往是许多欧洲和美洲的投资生产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出口到欧美国家。
这就导致了对一些中小国家市场的忽视。
针对这一情况,苏州政府和企业都应提高对市场把握的重视,争取更好的提高自身竞争里,促进进出口贸易更好的发展。
2.2纺织品产业的配额问题以及日益严重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随着2006年主动配额时代的来临,国外的对华设限呼声风起云涌,给国内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特别是那些主要依靠低价竞争策略支撑运营的中小纺企,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加大,企业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纺织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到来,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从纺织出口层面出发,我国纺织出口快速增长,但出口产品结构仍以低档为主,且多为最终消费产品,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出口出现下降。
此外,我国纺织出口秩序非常混乱,压价竞销十分普遍,出口效益较低,出口贸易风险加大,对外贸易体制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在苏州,纺织品贸易摩擦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对苏州市的投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005年,在全市外资增幅下降的环境中,纺织服装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仍然增长了4.28%。
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是一家从事外贸进出口的大公司,其中纺织品贸易占集团出口货物的50%以上,因为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是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而纺织品贸易的利润又相对较低,所以这对集团也是一种挑战。
有关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宣传使纺织服装企业的资信度受到了很大影响,金融部门的信贷控制更加严格,这对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受阻,纺织、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共有1807户,其中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有434户,占纺织服装企业数24%,一旦因贸易争端引起生产经营受阻,将导致大量员工失业,对就业构成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纺织品贸易摩擦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还有以下隐忧:一是目前的限额范围扩大。
如果是限额范围扩大,更多的企业将受到冲击,整个纺织行业所受到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二是人民币升值。
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成本优势丧失和利润进一步减少”的担心。
人民币升值后,那些依靠低价竞争,甚至依靠国家出口退税弥补亏损的边缘企业肯定会被淘汰出局。
三是担心出口退税政策改变或退税率降低。
企业把出口退税作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如果政策变化,等于把企业逼到悬崖边。
2.3外贸依存度过高和对外资过度依赖2.3.1外贸依存度的现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愈发明显,对外依存度迅速提升。
1990年时苏州市进出口依存度仅7.69%,,国内市场是苏州市商品主要渠道。
1995年进出口依存度达到42.1%。
但是到21世纪一开始,苏州的外贸依存度就一越超过了100%,其中2000年外贸依存度已高达107.7%,2001年,外贸依存度已高达110.2%,2002年全市外资依存度高达144.8%。
由于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在1998年以后均在80%以上,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对苏州市外贸的重要程度。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苏州对外贸易发展。
但是,由于苏州市近年来经济增长70%以上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0%以上,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财税需求依赖性日益加深,同时对外资的依赖性也加强了,从而影响了苏州自身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