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导言:本章介绍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和有效市场理论。
主要考查客观题,估计分值在8分左右。
考试大纲说明: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理论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一)掌握的内容1.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规律。
2.效用价值论的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4.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5.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6.市场结构的划分。
7.有效市场的形态。
(二)熟悉的内容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2.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量的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3.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4.供给函数、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条件。
6.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及检验。
(三)了解的内容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效用价值论的理论产生过程,对效用价值论的认识。
3.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4.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及一般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需求与均衡。
6.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及典型模型。
7.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及主要作用,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
8.资本市场的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
考情分析:教材变化情况:修改“供求理论、供给、需求”的定义表述;修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及总效应”的表述;其他为细节表述变动。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商品价值决定于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实体是客观的,衡量价值的尺度也是客观的。
因此劳动价值论又被称为客观价值论。
价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二重性取决于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又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
因而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决定了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作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只能在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即表现为交换价值。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知识点:一、理论发展过程二、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理论发展过程关键人物、代表性成果、主要观点。
(一)威廉·配第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赋税论》(1662)将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商品的价值)和“政治价格”(市场价格);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根据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得出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的结论,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
(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第1篇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1)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2)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观点比威廉·配第前进一步,配第认为,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决定价值,其他部门的劳动只有在以其产品与金银相交换的前提下才间接决定价值。
(3)在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时,提出了三种价值规定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第一种价值规定可称为“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说:“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些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斯密所说的商品的“真实价格”也叫“交换价值”,实际指的是商品的价值。
第二,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该商品在交换中购买到的劳动或能支配的劳动。
这第二种价值规定可称为“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认为,社会自出现分工以来,一个人所需要的物品,只有一小部分依赖于自己,其余大部分要依靠别人的劳动。
所以,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裕,就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别人的劳动,亦即他能购买多少他人的劳动。
“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第三,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即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这是“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斯密认为,前两种价值规定只适用于“初期蒙昧社会”(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而不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对原材料追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了劳动者自身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是支付给雇主的利润。
若不然,资本家就不会有兴趣投资办厂,雇工生产了。
这样,商品的价格构成就与社会初期不同了,它不仅包括劳动者的工资,还包括资本的利润。
当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时,土地的所有者也要“不劳而获”,要对耕种他们土地的经营者收取地租。
这种情况下,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就不仅包含有工资和利润,还包含了土地地租。
因此,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三)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但批判了亚当·斯密的购买劳动价值论和三种收入价值论。
1.认为劳动决定价值,劳动既包括活劳动,也包括物化劳动。
商品价值量和耗费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没能说明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转移如何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
3.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
4.不适当地把适用于农业产品价值决定的法则,即由最不利条件的土地产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法则视为普遍法则。
(四)卡尔·马克思在大卫·李嘉图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地阐述,确立了商品价值这一根本范畴。
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决定的;人类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某一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断减少,其价值量会逐渐下降。
二、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一)商品的两因素原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对立的,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生产者生产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
卖者必须让渡使用价值,买者必须支付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兼得,要得到一方,必须以放弃另一方为前提。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的两个方面。
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成正比。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身具有一般性。
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只能是一般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不可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也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确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价值量只与劳动时间相关。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由于所形成的总价值量不变,因而包含在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相应减少。
但是,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经济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价值在还原为社会价值时,会还原为更高的价值。
(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现实的市场上出现价格偏离价值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受到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
市场价格决定供求,但供求又反过来会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背离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首先是因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其次,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等。
最后,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供求趋于平衡,使价格接近价值。
3.价值规律具有三个重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