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22008305211065 方迎花
对于聋生而言,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有了关于时间的概念,普通计时法对于他们而言是较为常见的,但是他们对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将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对于聋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节数学课是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转换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王缙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演绎了一堂数学课,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以及多样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一、一切遵守“序”
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是必须遵守的。
从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王老师将整堂课从复习、练习到总结,由潜入深,由易到难。
首先复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此基础上练习两者之间的转换,这是本节课的基础,贯穿始终,王老师先做好了知识铺垫,对新知识的讲解降低了难度。
接着就是练习教科书上的例题,王老师先让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在本子上求解,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对例题进一步的分析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中,王老师用多种方法讲解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同时每种方法之间的难度依次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最后总结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两种算法。
王老师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时间的可量性,利用直观教学
时间是一种量,具有“量”的特征(有度量单位、结果是度量单位的个数、有限可加、可减性等)。
但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时间的可度量性,仅仅把“钟表”当作“时间”的代言人,会认钟表,借助于钟表来计算时间。
但是24时在钟表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学生很难理解12时是个分界点,但同时又是起点。
24时记时法的计算对于聋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很难理解在用24时计时法计算时,求两时刻之间的时段必须要用减法,而对于普通计时法就不能直接用减法,而需分时段。
王老师充分运用了学生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尺子”(直线段)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为“时间尺”,将24时标记在“24时尺”。
利用线段图直观明了的标记出各个时刻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为什么求两个时刻之间的时段要用减法。
同时借用“钟表”的时间代言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2”时看成“0”,同时借用“钟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用普通计时法计算时要分时段。
聋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利用直观线段图和“钟表图”有利于聋生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帮助学生思考。
三、多种解题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不管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且教学本身也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学会知识。
王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其中还利用了数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实用最有效的,但是许多聋生都无法想到此方法,这个方法简单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王老师没在此下功夫,而是将其他两种方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讲解作为重点,同时利用到“钟表”和线段图以及数数的方式,使
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四、借用板书,重现解题思路
聋生由于存在听力障碍,对于文字材料的记忆有所欠缺,因此教师的板书对于聋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王老师在每次讲解时,从题目已知条件的分析到每一步的解题过程都清楚的呈现在板书上,学生可以在做练习的时候或者某些思路不清晰时可以参考黑板上的思路,进一步提高聋生对解题过程的记忆。
王老师借用简洁清晰的板书将整个解题思路重现出来。
同时利用关键字提示的方法,提醒学生解题的要点。
王老师的这节数学课有很多亮点,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凸显。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联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
在讲解习题时,王老师直接进行讲解,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直接讲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结课时,王老师直接说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这两种方法的在计算时的不同点,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
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能思考空间,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手语表达不到位
对于聋生而言,利用手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手语表达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手语较少,导致很多聋生不能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有时候重复表达时,教师前后手语不一样,很容易使学生误解或听不懂。
三、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虽然传统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老师在教学时运用的是传统教学的方法,也用到了直观教学,但是如果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效果应该会更好,可以直观的将“钟表”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利借助实物,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附:听课记录表
附:
听课记录表
学校北碚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数学班级聋四班任课教师王缙课题普通计时法和二十
四时计时法
教材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八册时间2011年3月30日上午第一节记录人方迎花
教学过程评析
、练习普通计时法与二十四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
(教师适当的解释普通计时法和二十四时计时法)
2、做例题
方法一:
⑴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时刻)
如:18时20分22时40分
⑵利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时间。
①先数出18到22之间共有几小时。
18 19 20 21 22
算出共4小时
②用40分减20分
算出20分
所以路上总共用了4小时20分。
方法二:
直接用到达时间减去出发时间:
22时-18时=4(小时)
40分-20分=20分
方法三:
用线段图表示:
18 19 20 21 22时
20分20 40分
?小时?分
①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用了多少小时?
4小时
②40分—20分=20(分)
3、做练习:
1、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小时?
分析用了普通计时法
方法一:
①从早上6时到中午12时(第一段)
②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第二段)
第一段:12-6=6(小时)
第二段:4小时(直接看表得出:可以将12时看成0时)优点:
1、普通计时法与二十四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练习为下面运用题的解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依次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数数的方法,之后教师用上学期学过的线段图来描述,既直观又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减法。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直接画个钟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求中午12时到下午某一时刻时,可以将中午12时看成0。
4、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解法,并且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板书清晰明了,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思考问题的过程。
6、总结的时候说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深入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不足: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语较少,导致很多聋生不能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有时候重复表达时,教师前后手语不一样,很容易使学生误解或听不懂。
2、讲解题目的时候教师直接进行讲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直接讲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3、小黑板上的字有点小,后排学生很难看
方法二:
①先转换成24小时计时法
早上6时6时
下午4时16时
②16时—6时=10(小时)
2、(略)
4、总结:24时计时法可以直接相减;普通计时法要分成两段(开始时间中午12时;中午12时最终时间)清楚。
4、总结时教师直接说出,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归纳。
总结、意见、建议
对今后聋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各教学环节要紧密相扣,教学设计要有条理,板书设计要清晰,呈现出思考问题的思路。
2、直观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的呈现,要注意学生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3、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做例题时可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点评(先让学生回答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思考的角度)。
4、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一定非要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不懂之处,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