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以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一:以补为话题的作文】
“叮叮当,叮叮当——”一阵强烈的金属撞击声划破了寂静。
已是日暮时分,我倚在公交站牌旁等公交车,一边计划着即将到来的周末。
街的对面,有
一位卖糖的老人,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叫卖,勾起了我的思绪。
那位老人卖的是一种麦芽糖,米白色,甜而不腻,回味悠长。
因为卖时要
用小锤敲成一小块小块的,便于吃的时候方便。
所以敲时会发出“叮叮当”的
声音,因此我们这儿把这种糖称为“敲敲糖”。
那位老人慢悠悠地向前走着,生意似乎很是冷清,路人纷纷从她身边走过,有的转头看一眼,有的视而不见,似乎都没有想停下匆匆的脚步。
以前,“敲敲糖”可是我们这些小孩的爱物。
每逢冬天,特别是过年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糖的人,随处可以听见
“叮叮当”的声音。
卖糖的人常把糖装在箩筐中,最上面放一个板子,买糖的
人紧围在旁边。
一把小锤子,一块形似弓的铁片,便是他们手艺的全部家当。
他们会根据买的量,先敲下,然后将其敲成大约1厘米的正方体。
敲时,他们
用铁片压着,用小锤敲打铁片,很轻松就将糖切下。
因为麦芽糖自带粘性,装
袋时会撒一些“炒面”,以免粘在一起,影响口感。
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喜爱“敲敲糖”。
每每听到巷子里传来“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我就会拿上点零钱,飞奔下楼,买上一块两块。
然后,边往
回走边细细地咀嚼,品味敲敲糖那份独有的甜香。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味蕾上
那种舒服的感觉,那么悠远,那么享受。
真还想尝尝这记忆中的味道。
如果不
是正在等车,我真想买块老人的糖。
“嘀——”公交车来了,我上了车,坐了下来。
公交车开得很快,不一会
儿追上了刚才那位卖糖的老人,“叮叮当——”的声音又传了过来。
我透过车
窗看去,依然没有人买糖。
我突然感到有些心酸。
也许她家境贫困,卖糖是她
生活的唯一来源。
也许,是祖传的手艺,她不想就此在她手中失传;也许……
想着想着,我又有些隐隐担心。
“敲敲糖”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是
家乡美食的代表,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吧。
可这些,现在
却渐渐被人们所漠视。
不光是糖,我们的戏剧文化,剪纸艺术,等等等等,似
乎都不受年轻人欢迎,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潮流。
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很多传
统的优秀的东西,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传统和现代,不应该是对立的。
我们是应该补一补传统这一课了,我们应
该把古老的文化补起来,发展它,让它融入现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新的
时尚。
我真不希望,像敲敲糖这样一类滋养了我们千百年的传统的东西,就这
样成为绝响。
到站了,我走下车。
阳光依然洒满大地,明亮,闪耀,让人感到暖融融的。
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让它与时俱进地新生,它一定也会像眼前的太阳,发出闪耀的光,照亮大地。
“叮叮当——“耳边似乎又传来了清脆悦耳的声响。
【篇二:以补为话题的作文】
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追回已逝的光阴。
——题记
那一个月朗星稀的夜,周公托给我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小女孩望着破洞
的羊圈,所剩无几的羊,还有虎视眈眈的狼,她踌躇不前。
梦醒了,我坐在返乡的火车上,一如既往的嘈杂,一如既往的聒噪,我静
静的望着车窗外的繁华,一只老鸦,飞进了这幅画。
我一下子绷紧了心弦。
又是一次靠站,乘客行色匆匆地走过,唯有他挥动着一手厚厚的茧,用沧
桑夹带着悲壮大喊:“前面的人,快点儿快点。
”这个男人竭力抑制着向前冲
的身体。
向长长的队伍的站口望去,一只巨大的行李箱,蛮横的钉在中间。
或许人
太多了的缘故,除了搬上架子,行李箱已经没有更好的去路。
行李箱的主人为
什么不早些把它放上安适的行李架呢?顺着众人鄙夷的目光望去,我只觉得内
心的怒火,几乎快要复燃。
一个补妆的女人正旁若无人的坐在那儿,她专心地面对镜子,镜子上映出
她一脸的胶原蛋白。
她不时抿抿嘴唇,再信手画画,看得出她正努力的遮掩先
天面容的缺点,掩盖自己的不足。
却在不经意间,让她的冷漠、麻木、自私,
暴露在阳光下,灼热得刺目。
一向坚持“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观点的我,认为她补妆的行为挡住了乘
客的道路,简直荒唐至极,无可救药。
尽管努力填补脸上的“牢”,灵魂的羊
却已经被她的自私、虚荣赶走。
外表的美,固然应该重视,但心灵的美,岂能
漠视?外表的美,是给别人看的。
这女人,顾此却失彼,好笑!
“牢”补好,“羊”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