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评分细则作者:邓江红王国芝茅燕石单位:地球科学学院日期:2010年10月10日1.编号:C2-14 (新购31#)产地:?手标本描述:(共50分)灰色-灰白色(2分),鳞片粒状变晶结构(8分),片麻状构造(8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构成。
斜长石+石英含量70%±,长石(50%-55%)(2分),呈灰白色,部分颗粒呈现黄灰色,粒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5分)。
石英(15%-20%)(2分),灰白色,细小粒状,分布于浅色矿物间,油脂光泽,无解理(5分)。
黑云母(20%-25%)(2分),深灰色,鳞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5分)。
角闪石(5%±)(2分),深灰色,柱状或粒状,柱面上一组完全解理,玻璃光泽。
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在岩石中断续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理(3分)。
初步定名:黑云斜长片麻岩(6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岩石具有不等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6分),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总体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状构造(6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和少量绢云母、绿帘石及斜黝帘石组成。
斜长石(45%-50%)(1分),无色、粒状或板状晶形,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具有典型的聚片双晶(3分)。
斜长石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粒级,以粒度较粗的颗粒为主,偶见少量细小的斜长石颗粒,后者新鲜、无蚀变、总体含量1%-2%(1分)。
前者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粘士化或绢云母化(1分),受蚀变部分表面较脏。
较粗的斜长石常具有明显的被交代现象,围绕斜长石颗粒形成净边结构、交代蠕虫结构或港湾状结构(1分),由交代作用所形成的细小石英、斜长石或钾长石构成集合体分布于粗大的斜长石的周围。
部分斜长石发生粘土化,形成绢云母、绿帘石和斜黝帘石集合体(1分)。
碱性长石主要由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构成(5%±)(1分),以微斜长石为主。
微斜长石,无色,粒状,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粒级,负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具有格子状双晶(2分)。
条纹长石,无色,粒状,负低突起,具有不规则条纹结构,较粗大的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常具有交代蠕虫结构或港湾状结构,交代作用主要从颗粒边缘开始。
少量的微斜长石表面较干净,粒度较细,与石英共生于一起或分布于粗大的斜长石颗粒间(1分)。
黑云母(15%-20%±)(1分),黄绿色-黄色,片状,中等突起,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明显的多色性,Ng=Nm-黄绿色,Np=黄色,平行消光。
黑云母与角闪石常交生于一起,有的地方有指状交叉的现象,部分地方隐约见黑云母交代角闪石的特征,黑云母与角闪石一起断续定向形成片麻理(3分)。
角闪石(5%±)(1分),绿色,长柱状,中等突起,具有明显的多色性,Ng=绿色,Nm=黄色。
纵切面具有一组完全解理,横切面具有两组解理,解理夹角58 º。
纵切面斜消光,消光角Ng∧C=20º±;横切面对称消光。
角闪石与黑云母交生或独立产出(3分)。
石英(17%±)(1分),无色,粒状,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一轴晶。
常呈多个颗粒的集合体分布于长石之间或以极细小的新生颗粒围绕斜长石分布。
部分石英可见波状消光或带状消光(3分)。
绢云母(1%±),无色,细小板条状,分布于斜长石颗粒中,为斜长石蚀变的产物,与绿帘石和斜黝帘石密切共生。
(附加1分)绿帘石(1%±),无色或略带浅黄色,粒状,正高突起,干涉色最高可达二级绿,同一颗粒中干涉色不均匀。
常分布于蚀变的斜长石中,与绢云母、斜黝帘石共生,或分布于角闪石和黑云母附近。
(附加2分)斜黝帘石(1%±),无色,针柱状,平行消光,干涉色一级灰。
主要分布于蚀变的斜长石中,与绢云母密切共生。
(附加2分)简要分析:(共5分)变质相:角闪岩相,早期为区域变质作用,后期热液变质作用的改造和叠加(3分)。
可能的原岩:中酸性岩浆岩/长石砂岩(2分)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详细命名:黑云斜长片麻岩(4分)2.编号:C1-40(新采样品)产地:四川攀枝花手标本描述:(共50分)岩石呈黄灰色(2分),糜棱结构或鳞片粒状变晶结构(8分),片状构造或似片麻状构造(8分)。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白云母构成。
斜长石+石英含量约占70%±(3分),以斜长石为主,斜长石呈黄灰色,总体显示透镜状或不规则椭球状,椭球的长轴隐约定向(5分);石英(2分),灰白色,油脂光泽(4分);白云母约占30%±(3分),灰白色,鳞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3分);片状矿物定向形成糜棱叶理,有包绕椭球状长石碎斑的特征,显示出一定的塑性流变特征(5分)。
初步定名:长英质糜棱岩/糜棱岩/细粒白云母片麻岩/石英云母片岩(7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岩石具有糜棱结构或碎裂结构(6分),该岩石主要由碎斑和碎基两部分组成,碎斑含量为25%-50%不等。
由拉长呈不规则矩形状的石英和绢云母定向排列形成糜棱叶理。
岩石具有定向构造(2分)。
后期叠加不规则条带状细粒绿帘石—白云母化(附加1分)。
碎斑(25%-50%):碎斑主要由斜长石、白云母构成,有时偶见石英。
斜长石(重点体现塑性变形)(35%-40%)(2分):斜长石常呈透镜状或椭球状,具有聚片双晶。
常见有波状消光、双晶弯曲、粒内显微破裂。
有的颗粒可见齿形边和核幔结构。
有的斜长石颗粒变成了几个颗粒的集合体,但保持同时消光,颗粒粒度减小特征明显。
斜长石多蚀变成绢云母、石英和绿帘石,绢云母的定向与矩形状石英相一致。
有的地方可见,矩形状石英包饶斜长石,呈现明显的塑性流变特征(4分)。
二轴正晶,主要由偏酸性斜长石组成(附加1分)。
白云母(重点体现塑性变形)(15%-19%)(2分):无色,片状,相对集中分布,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干涉色鲜艳。
白云母总体定向,保持未变形前的片理方向。
白云母具有波状消光、解理弯曲、粒内显微破裂、膝折和褶皱变形现象。
有的地方可以见白云母呈鱼状分布于矩形状石英中(4分)。
在白云母的边缘或变形强的部位常见有白云母的黑云母化(附加1分)。
石英(1%±):无色,粒状,一级灰干涉色。
常见波状消光,带状消光,齿形边缘结构;局部具较发育的变形纹,个别薄片中可见亚颗粒(2分)。
碎基(75%-50%):(2分)碎基主要由绢云母、石英、斜长石和少量绿帘石、黑云母等构成。
石英(重点体现塑性变形)(25%-30%±)(2分):无色,拉长呈条带状、矩形状或拔丝状为主,其长:宽=4:1-15:1等。
常见波状消光、带状消光。
石英强烈拉长定向形成糜棱叶理,糜棱叶理的方向与由碎斑白云母残留的未变形前的片理方向以较大的角度斜交(4分)。
细粒白云母(绢云母)含绿帘石:总量﹥15%(1分),两者含量大体相等,白云母稍多。
两者常紧密共生,呈不完全条带状。
主要沿高角度斜交岩石定向分布的“×”型裂隙分布,主要穿插交代斜长石,与不规则矩形状石英共生或与粒化后的斜长石共生或分布于斜长石碎斑中沿裂隙局部含少许细粒铁质共生,形成宏观不太明显的灰色条纹,镜下白云母切片无色、解理发育、干涉色较鲜明、平行消光(3分)。
绿帘石(3%-5%),无色,细粒不等粒不规则粒状,也常组成不规则粒状集合体,无序散布交代长石,且常与白云母穿插共生,局部也呈无序散布。
切片无色,正极高突起,无解理、不规则裂隙发育,干涉色二级,也较鲜明,二轴负晶。
大部分绿帘石可能为变形过程中由长石蚀变形成的新生颗粒。
(附加1分)黑云母(1%-2%):褐色,片状,有多色性,分布于碎斑白云母变形强烈的膝折部位或边缘,为白云母的黑云母化。
(附加1分)简要分析:(共5分)变质变形史(2分):两期变质,早期为区域变质,形成区域性片理,片理主要由白云母定向表现出来;晚期受到强烈的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叶理,为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糜棱叶理与片理斜交。
晚期的动力变质强度为绿片岩相。
可能的原岩(2分):动力变质作用前:白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片岩/白云母斜长片麻岩/中粒花岗岩;区域变质前:泥质砂岩、粉砂岩或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综上所述,据岩石主要组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推断,该岩石原岩由中粒花岗岩或区域变质岩经动力变质和糜棱岩化形成,沿剪切裂隙进一步被热液型绿帘石—白云母化(1分)。
镜下特征素描图:(5分)详细命名:长英质糜棱岩/糜棱岩/绿帘石—白云母化花岗糜棱岩(6分),若定成片岩(可给4分)(刘显凡据王国芝和茅燕石两人鉴定综合)3.编号:C3-1 (M206.1)产地:南京蒋庙手标本描述:(共50分)黄绿与玫瑰红的杂色(2分),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8分),块状-斑杂状构造(8分),后者为矿物集合体不均匀集中分布造成。
(附加1分)主要矿物有:绿帘石(15~50%)(3分):黄绿色(3分),柱状,粒径可达5mm±,常集合分布,有时为放射状集合体,晶面色暗,断面玻璃光泽(6分)。
石榴石(50~80%)(3分):玫瑰红-褐红色(3分),粒状集合体分布,粒径1~5mm多见,个别可达1cm,局部可见菱形十二面体晶面,断口玻璃光泽,分布不均(6分)。
方解石(0~5%):灰白色、粗粒状,菱形解理完全,玻璃光泽,硬度较小(附加1分);石英(0~3%):无色、粒状集合体或细脉状,油脂光泽(附加1分);黄铁矿(1~2%):铜黄色,四方粒状或细粒状集合状分布,金属光泽(附加2分)。
岩石比重大,坚硬。
(1分)初步定名:杂色绿帘石榴矽卡岩(7分)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共50分)细-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8分),矿物粒度分布不均匀,交代结构发育(1分),可见有交代环边结构(1分)、交代蚕食结构(1分)、交代残留结构(1分)。
石榴子石(钙铝榴石)(55~75%)(3分):无色-浅褐色,近等径粒状,正高突起,发育不规则裂纹,粒径变化大,大者可达1cm±,光性异常,具一级灰白干涉色,显环带,边缘为富钙铁分子,中心富钙铝;常为绿帘石交代构成各种交代结构。
(5分)绿帘石(10~25%)(3分):带绿黄色,不规则粒状-柱状,有时为集合粒状,有时为细脉状分布,分布不均;正高突起,多色性明显,绿黄色-淡黄色,柱状者,可见{100}解理,正高突起,干涉色鲜艳,斜消光。
(5分)方解石(10~5%)(2分):无色,基底式充填粒状,闪突起明显,可见菱形解理完全,有时见聚片双晶,高级白;常为充填于石榴石、绿帘石粒间空隙中。
(5分)绿泥石(3~5%):浅绿色,细片状,低突起,多色性较明显,浅绿-淡黄色,锈褐的Ⅰ级灰异常干涉色,有纤维化,并析铁,充填状分布,多与方解石、石英一起。
(附加2分)石英(<1%):无色,细小粒状集合体呈填间状分布。
(附加1分)磁铁矿、黄铁矿(2%±):不规则粒状为主,后者反射光铜黄色,不均匀分布。